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猴头菇

时间:2020-03-20 15:28:59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

                     信息来源:土家食友

 


    猴头菇(学名:Hericium erinaceus),外形似猴子的头,因而得名。孢子透明无色,表面光滑,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大小约 6.5 - 7.5 & micro; m×5×5.5 & micro;m。菌丝细胞壁薄,具横隔,有锁状联合。菌丝直径为10-20µ;m。是四大名菜(猴头、熊掌、海参、鱼翅)之一。 
  
    子实体呈块状,扁半球形或头形,肉质,直径5-15cm,不分枝(与假猴头菌的区别)。新鲜时呈白色,干燥时变成褐色或淡棕色。子实体基部狭窄或略有短柄。菌刺密集下垂,覆盖整个子实体,肉刺圆筒形,刺长1-5cm,粗1-2mm,每一根细刺的表面都布满子实层,子实层上密集生长着担子及囊状体,但子上着生4个担孢子,并且野生的猴头菇一般成对生长。 
  
    猴头菇进入人们的饮食生活由来已久,《临海水土异物志》:“民皆好啖猴头羹,虽五肉臛不能及之,其俗言曰:宁负千石粟,不愿负猴头羹。”民间谚语:“多食猴菇,返老还童。” 
  
    相传早在3000年前的商代,已经有人采摘猴头菇食用。但是由于猴头菇的“物以稀为贵”,这种山珍只有宫廷、王府才能享用,外界只知道猴头菇足珍贵食品,对它的有关特性及其烹调方法都不清楚。有关猴头菇的记载,较早见于370年前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书中仅仅列有“猴头”的名称而已。《御香飘缈录》载有清官的猴头菜肴,并盛赞其味鲜美。该书还具体介绍了烹制猴头菇佳肴的炖、炒二法。 
  
    近代以来,关于猴头菇的记述仍少。20世纪30年代,《鲁迅日记》曾提到,鲁迅本人吃过他挚友曹靖华赠送的猴头菇,也是赞美它“味确很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们对野生猴头菌的驯化和推广人工栽培,市上供心的猴头增多。这种山珍才渐渐进入人们的筵宴,并成为某些菜系的名食。 
  
  中医认为,猴头菇性平味甘,有利五脏、助消化、滋补身体等功效。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现代医学陆续证明猴头菌有良好的药用价值,临床应用表明,猴头菇可治疗消化不良、胃溃疡、胃窦炎、胃痛、胃胀及神经衰弱等疾病。但如果是轻度神经衰弱患者,食用猴头菇不失为较好的辅助治疗。在临床应用上面,采用猴头菇进行治疗,对于轻度或是重度神经衰弱均可取得较为显著理想的疗效。另外,患者应该培养起较好的生活习惯,如晚饭后多散步,平常多运动等等,这些对于症状的恢复均有很好的帮助。对于服用西药控制睡眠的患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服用西药以免产生依赖性,让病情进一步恶化。 
  
    猴头菇是一种木腐食用菌。一般生长在麻栎、山毛栎、栓皮栎、青刚栎、蒙古栎和胡桃科的胡桃倒木及活树虫孔中,悬挂于枯干或活树的枯死部分。野生菌大多生长在深山密林中。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很少见到。 
 
    猴头菇的生活史从担孢子萌发开始,不断分枝伸长形成单核菌丝体,但不能形成子实体。只有两种性别不同的单核菌丝,通过异宗结合后才能形成有生育力的双核菌丝。此时菌丝组织化,最后形成子实体。 
  
    生长发育条件:野生猴头菇多发生于森林不太稠密,空气较流通,湿度较高及20℃左右的环境条件。 
  
    1.营养: 
  
    猴头菇属木材腐生菌,分解木材的能力很强。能广泛利用碳源、氮源、矿质元素及维生素等。人工栽培时,适宜树种的木屑是最经济而优良的碳源。而甘蔗渣、棉籽壳等也是理想的碳源。麸皮和米糠是良好的氮源,其它能利用的氮源还有尿素、蛋白胨、铵盐、硝酸盐等。 
  
    生长发育过程还要适宜的C/N比,菌丝生长阶段以25:1为宜;子实体生育阶段以35-45:1最适宜。此外,猴头菌在生长中还要吸收一定数量的磷、钾、镁及钙等矿质离子。 
  
    2.温度: 
  
    猴头菇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6-34℃,最适温度为25℃左右,低于6℃,菌丝代谢作用停止;高于30℃时菌丝生长缓慢易老化,35℃时停止生长。子实体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2-24℃,以18-20℃最适宜。当温度高于25℃时,子实体生长缓慢或不形成子实体;温度低于10℃时,子实体开始发红,随着温度的下降,色泽加深,无食用价值。 
  
    3.水分和湿度: 
  
    培养基质的适宜含水量为60-70%,当含水量低于50%或高于80%,猴头菇原基分化数量显著减少,子实体晚熟,产量降低。对相对湿度的要求,菌丝培养发育阶段以70%为宜;子实体形成阶段则需要达到85-90%,此时子实体生长迅速而洁白。若低于70%,则子实体表面失水严重,菇体干缩,变黄色,菌刺短,伸长不开,导致减产;反之空气相对湿度高于95%,则菌刺长而粗,菇体球心小,分枝状,形成“花菇”。一个直径5-10cm的猴头子实体,每日水分蒸发量达2-6g。 
  
    4.空气: 
  
    猴头菇属好气性菌类,对CO2浓度反应非常敏感,当空气中CO2浓度高于0.1%时,就会刺激菌柄的不断分枝,形成珊瑚状的畸形菇,因此菇房保持新鲜的空气极重要。 
  
    5.光照: 
  
    猴头菇菌丝生长阶段基本上不需要光,但在无光条件下不能形成原基,需要有50lx的散射光才能刺激原基分化。子实体生长阶段则需要充足的散射光,光强度在200-400lx时,菇体生长充实而洁白,但光强高于1000lx时,菇体发红,质量差,产量下降。 
  
    猴头菇子实体的菌刺生长具有明显的向地性,因此在管理中不宜过多地改变容器的摆设方向,否则会形成菌刺卷曲的畸形菇。 
  
    6.酸碱度: 

   猴头菇属喜酸性菌类,菌丝生长阶段在pH2.4-5的范围内均可生长,但以pH4最适宜。当pH在7以上时,菌丝生长不良,菌落呈不规划状。子实体生长阶段以pH4-5最适宜。

责任编辑
标签特色佳肴    
0

猴头菇

时间:2020-03-20 15:28:59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信息来源:土家食友

 


    猴头菇(学名:Hericium erinaceus),外形似猴子的头,因而得名。孢子透明无色,表面光滑,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大小约 6.5 - 7.5 & micro; m×5×5.5 & micro;m。菌丝细胞壁薄,具横隔,有锁状联合。菌丝直径为10-20µ;m。是四大名菜(猴头、熊掌、海参、鱼翅)之一。 
  
    子实体呈块状,扁半球形或头形,肉质,直径5-15cm,不分枝(与假猴头菌的区别)。新鲜时呈白色,干燥时变成褐色或淡棕色。子实体基部狭窄或略有短柄。菌刺密集下垂,覆盖整个子实体,肉刺圆筒形,刺长1-5cm,粗1-2mm,每一根细刺的表面都布满子实层,子实层上密集生长着担子及囊状体,但子上着生4个担孢子,并且野生的猴头菇一般成对生长。 
  
    猴头菇进入人们的饮食生活由来已久,《临海水土异物志》:“民皆好啖猴头羹,虽五肉臛不能及之,其俗言曰:宁负千石粟,不愿负猴头羹。”民间谚语:“多食猴菇,返老还童。” 
  
    相传早在3000年前的商代,已经有人采摘猴头菇食用。但是由于猴头菇的“物以稀为贵”,这种山珍只有宫廷、王府才能享用,外界只知道猴头菇足珍贵食品,对它的有关特性及其烹调方法都不清楚。有关猴头菇的记载,较早见于370年前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书中仅仅列有“猴头”的名称而已。《御香飘缈录》载有清官的猴头菜肴,并盛赞其味鲜美。该书还具体介绍了烹制猴头菇佳肴的炖、炒二法。 
  
    近代以来,关于猴头菇的记述仍少。20世纪30年代,《鲁迅日记》曾提到,鲁迅本人吃过他挚友曹靖华赠送的猴头菇,也是赞美它“味确很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们对野生猴头菌的驯化和推广人工栽培,市上供心的猴头增多。这种山珍才渐渐进入人们的筵宴,并成为某些菜系的名食。 
  
  中医认为,猴头菇性平味甘,有利五脏、助消化、滋补身体等功效。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现代医学陆续证明猴头菌有良好的药用价值,临床应用表明,猴头菇可治疗消化不良、胃溃疡、胃窦炎、胃痛、胃胀及神经衰弱等疾病。但如果是轻度神经衰弱患者,食用猴头菇不失为较好的辅助治疗。在临床应用上面,采用猴头菇进行治疗,对于轻度或是重度神经衰弱均可取得较为显著理想的疗效。另外,患者应该培养起较好的生活习惯,如晚饭后多散步,平常多运动等等,这些对于症状的恢复均有很好的帮助。对于服用西药控制睡眠的患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服用西药以免产生依赖性,让病情进一步恶化。 
  
    猴头菇是一种木腐食用菌。一般生长在麻栎、山毛栎、栓皮栎、青刚栎、蒙古栎和胡桃科的胡桃倒木及活树虫孔中,悬挂于枯干或活树的枯死部分。野生菌大多生长在深山密林中。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很少见到。 
 
    猴头菇的生活史从担孢子萌发开始,不断分枝伸长形成单核菌丝体,但不能形成子实体。只有两种性别不同的单核菌丝,通过异宗结合后才能形成有生育力的双核菌丝。此时菌丝组织化,最后形成子实体。 
  
    生长发育条件:野生猴头菇多发生于森林不太稠密,空气较流通,湿度较高及20℃左右的环境条件。 
  
    1.营养: 
  
    猴头菇属木材腐生菌,分解木材的能力很强。能广泛利用碳源、氮源、矿质元素及维生素等。人工栽培时,适宜树种的木屑是最经济而优良的碳源。而甘蔗渣、棉籽壳等也是理想的碳源。麸皮和米糠是良好的氮源,其它能利用的氮源还有尿素、蛋白胨、铵盐、硝酸盐等。 
  
    生长发育过程还要适宜的C/N比,菌丝生长阶段以25:1为宜;子实体生育阶段以35-45:1最适宜。此外,猴头菌在生长中还要吸收一定数量的磷、钾、镁及钙等矿质离子。 
  
    2.温度: 
  
    猴头菇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6-34℃,最适温度为25℃左右,低于6℃,菌丝代谢作用停止;高于30℃时菌丝生长缓慢易老化,35℃时停止生长。子实体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2-24℃,以18-20℃最适宜。当温度高于25℃时,子实体生长缓慢或不形成子实体;温度低于10℃时,子实体开始发红,随着温度的下降,色泽加深,无食用价值。 
  
    3.水分和湿度: 
  
    培养基质的适宜含水量为60-70%,当含水量低于50%或高于80%,猴头菇原基分化数量显著减少,子实体晚熟,产量降低。对相对湿度的要求,菌丝培养发育阶段以70%为宜;子实体形成阶段则需要达到85-90%,此时子实体生长迅速而洁白。若低于70%,则子实体表面失水严重,菇体干缩,变黄色,菌刺短,伸长不开,导致减产;反之空气相对湿度高于95%,则菌刺长而粗,菇体球心小,分枝状,形成“花菇”。一个直径5-10cm的猴头子实体,每日水分蒸发量达2-6g。 
  
    4.空气: 
  
    猴头菇属好气性菌类,对CO2浓度反应非常敏感,当空气中CO2浓度高于0.1%时,就会刺激菌柄的不断分枝,形成珊瑚状的畸形菇,因此菇房保持新鲜的空气极重要。 
  
    5.光照: 
  
    猴头菇菌丝生长阶段基本上不需要光,但在无光条件下不能形成原基,需要有50lx的散射光才能刺激原基分化。子实体生长阶段则需要充足的散射光,光强度在200-400lx时,菇体生长充实而洁白,但光强高于1000lx时,菇体发红,质量差,产量下降。 
  
    猴头菇子实体的菌刺生长具有明显的向地性,因此在管理中不宜过多地改变容器的摆设方向,否则会形成菌刺卷曲的畸形菇。 
  
    6.酸碱度: 

   猴头菇属喜酸性菌类,菌丝生长阶段在pH2.4-5的范围内均可生长,但以pH4最适宜。当pH在7以上时,菌丝生长不良,菌落呈不规划状。子实体生长阶段以pH4-5最适宜。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