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推进乡村发展的重要生产力资源。新世纪以来,我国乡土文化发生重大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却并不充分。
湘西土家织锦工艺研究
土家织锦技艺中踩线提综的杠杆原理与通经断纬的挑花方式讲述着古老文明的历史进程,也传递着土家百姓的设计智慧。土家织锦丰富自由的图纹形式被称为“写”在织物上的土家历史。
探索非遗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非遗文化的产业化能使我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与市场有机结合,形成“非遗+文化”“非遗+旅游”“非遗+商贸”“非遗+电商”等多业态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同时,也能融入乡村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乡风民风,为乡村经济发展、产业振兴、文化振兴带来新的动力。
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的当代传承路径探析
作为土家族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技艺,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以其独特的方式蕴涵着土家族人民的文化心理,显露着不同时代的文化积淀,饱含着深厚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追求美的质朴情感
胡超文: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
恩施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是长江入鄂第一站、清江的发源地。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赋予恩施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重大使命。实现这一目标,恩施有五大优势,概括起来就是“土、硒、茶、凉、绿”。
湘西里耶:万年家园 千年城池
艺术人类学语境下的土家族摆手舞及其源流再考
【社科好书】首部整体研究武陵地区土客关系之作
武陵地区位于江汉平原农业区与云贵高原延伸区的过渡地带,涉及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个省市,是我国中部与西部的过渡或走廊地带之一。历来进出这一区域和在这一区域中生活繁衍的族群或民族甚多,在其接触、交往、碰撞、争夺、纠纷、抗衡、接近、交融中,亦产生了众多复杂的族群变迁、文化涵化、融合、沉淀、延续、发展的现象与故事或族群关系。
中华覃氏哪里来?张家界覃氏何处去?
武陵山区里土家族四大姓“彭、田、向、覃”,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优秀成员!
新闻背景在深度报道中的运用探微
文明重建是文化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人今天遭遇的最严峻挑战决不仅仅是如何建立一个经济富国或军事强国,而是正确理解中华文明在未来人类文明之林的位置。
土家族“过赶年”辩析
无论是明清之际的土家族地区的方志典籍还是20世纪50年代的实地调查报告中,都找不到有关土家族“过赶年”的说法,
关于保护湘西民俗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将湘西民俗的优质基因传承下去,并在传承的过程加以创新,进行活性保护和活性繁衍,在繁衍中得到发展,为社会服务,为建设先进文化和经济建设服务,从而使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
铜仁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铜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内陆山区,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我区各少数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形成了极为丰富、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恩施优秀民歌的传承之路
山里的人爱唱歌,“三天两头不唱歌,喉咙好像虫在梭。抬起石头喊号子,敲锣打鼓唱上坡。逢年过节连更唱,两口子床前也盘歌。”
加快湖南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管窥
加快湖南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开发开放;突出跨省合作、协同发展;突出统筹兼顾、重点突破;突出创新机制、先行先试,闯出新世纪新阶段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道路。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亟需厘清中华传统文化
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张家界市合力打造武陵山区经济增长极
采取得力措施,打造武陵山区经济增长极,争取走在武陵山区扶贫攻坚前列。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建设“小康张家界”。
辛亥革命对少数民族的影响初探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汉族和少数民族人民历来风雨同舟, 和衷共济, 都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作出过贡献。
对酉阳“桃花源”的感受与思考
“世界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您心中,一个在酉阳。” 这是第二届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中出现的一句旅游促销广告。平实的语言,没有对桃花源的景色作任何解说,却充满着对世人审美标准的迁就和自信。
“舍把日”祭祀复活“毛古斯”考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