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陈启亮:土家族医学理论发展史初探

时间:2020-12-07 14:24:05来源:湖南中医杂志作者:陈启亮

土家族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世代生活在湘、鄂、渝、黔边区的武陵山区一带,经过土家族先民的生产实践,与其他民族的交融互通,形成了土家族医学这样一门具有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学科。其独具特色的民族医学体系在土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繁衍后代中起到了保健、防治疾病,甚至是社会进步等重要作用。土家族医学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发展进步,纵然经历着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动荡,土家族医学也以其特有的活力,在我国民族医学领域中占得一席之地。

1  土家族医学理论的起源——重神明、辅医药阶段

无论哪一种医学都是人类为了防治疾病,减轻病痛,挽救生命,在通过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地摸索与经验总结形成的。生活在武陵山区一带的土家族居民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由简单的生火取暖、识草治病到梯玛、水师、药匠的出现,探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医学理论体系——土家族医学。

土家族医学在前期简单的医疗活动与医药知识的积累下,在商周时期巫觋之风的影响下,土家族先民同样摆脱不了远古人神不分的意识残余,从而产生了土家族的巫师——梯玛[1]。梯玛在土家族人的心里是天人合一的使者,也是祛邪治病的实践者,还是重要仪式的主持者,梯玛作为可以与神相互交流的使者,不但为人们消灾免祸,还为整个社会带来吉祥[2]。

当有小儿得了惊风,在土家族人看来,这是白虎在作祟,必须请梯玛施法用药,画水念咒用以驱赶白虎,使得小儿惊风之病得愈。或是有妇人胎动不安,需让梯玛画“催胎水”,口中念安胎口诀,使胎儿得以安稳,并最终能顺利降生。土家族先民相信,通过梯玛施展法术后的患者可以得到痊愈,而一些无法痊愈或者死去的人又会归结到神鬼的作用上,或是神灵不希望其痊愈,亦或是鬼怪再次返回作祟等。

起源阶段的土家族医学以梯玛做法祛邪为主, 辅助予与病证相适应的药物或是其他与病证相符的外治疗法,实质是精神心理疗法与药物及其他医疗手段相结合,并由于当时土家族先民信奉神灵,且医药水平相对落后,故而形成的是一种以精神心理治疗为主导,药物治疗和其他医疗手段相辅的初期医学理论体系。

2  土家族医学理论的发展——神明与医药关系重心转化阶段

2.1  重神明、辅医药到神、医并重  秦汉到唐宋时期,随着传统中医学的进步,诸多中药、方剂专著的大量问世,土家族医学也由重神明、辅医药逐渐转换到神、医并重。诸多药学类著作在影响到土家族医药的同时,也记载了与土家族人相关的用药情况。通过对比从东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到南北朝时期的《本草经集注》再到宋朝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书中记载与土家族相关药物的内容不断增多,由此不难发现,一代又一代的土家族先民通过前人的经验总结,他们掌握使用药物的种类在不断增加。梯玛不仅继承前辈的“法术”,也学习前辈积累下来的医学经验,通过医学知识的不断积累,梯玛面对病患施术做法时可以选择使用的医疗方法更加灵活和多样。梯玛在提高医术的同时,更加巩固了其在族人中的地位。此时期的土家族医学处在神、医并重的阶段。

2.2  由神、医并重到重医药、辅神明  元明清初,出现了土医、药匠、水师、接生婆这种专门的职业;清代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地区出现了诊所、药铺,并且形成了基本的土家族医学理论框架[3]。梯玛在这段时期的医疗职能逐渐被分化,多种专门职业的产生,土家族医药出现了分科诊疗疾病,形成了刀、针、水、火、药五术一体的土家族医疗法。清代土家族名医汪古珊编著的《医学萃精》集土家族医学之大成,书中介绍了“三元”学说、“十六络”学说、“四诊”说、“二十四语”等土家族医药学的重要学说,提出“人以气化,不以精化,所生者,精中之气也”、“以阳统阴,万物之母”、“覆土存火说”等自己独到的见解[4]。清末民初土家族名医秦子文编著《玲珑医鉴》,该书集传统中医学与土家族医药于一体,分药物、方剂、脉学、诊断、内、外、妇、儿等多分支学科,突出了秦氏独特的临床经验。其在书中药物要诀中指出: “余录医鉴一书,专以相面鉴形,五脏虚实寒热,现于面目舌唇,务需诊脉问诊,方可寿世活人,书内各科诸方,对症用之最灵,今将多用之药,各载寒热温平。”[5]这些著作的问世,及民间手抄医书《二十四惊症》、《二十四惊风》、《七十二症》等大大丰富了土家族医学理论体系。此时期的土家族医学处在一个重医药、辅神明的阶段。

发展阶段的土家族医学以神明与医药关系重心的转变,反应的实质是医疗技术水平随着多民族交融汇通的增多、生产方式的改变、经济实力的提升、文化知识的积累、掌权者政策的支持而进步,显现出土家族医学理论的包容性、创新性、多样性与时代性,体现出土家族医学在沿袭精神心理治疗的基础之上,逐渐注重药物治疗和其他医疗手段治疗的地位,从而形成理论、方药与临床系统整合的医学理论体系。

3  土家族医学理论的完善——科学研究阶段

近代以来,土家族医学飞速发展,在建国后,党和政府重视民族医学发展,开始对收集到的土家族医药“口碑”或“文字”资料进行系统整理研究,近30年来土家族医学研究工作者公开发表了学术论文800余篇,出版了几十部土家族医学相关书籍; 开展科研工作,取得各级课题达 30 多项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多项科技成果与科技进步奖,加快了土家族医药的开发与应用、科研与教学的步伐; 成立了土家族临床科研和教学机构,如民族医药研究所、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等,建立了4个国家重点民族医专科专病建设项目[6-8]。

田华咏[9]对目前土家族医学理论做出如下概述: 土家族医学体系由基础理论、临床医学、药学和人文医学四大学术支柱,由认识观、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疾病的命名、疾病的分类、临床证候、临床服侍、药物性味功能、药物分类方法、用药方法及特点、医方的学术特色、临床药物反忌学术特点、土家族药物炮制特点、悠久的人文医学历史、土家医人文医学的传承方式、土家医人文医学的基础人文关怀、土家族人文医学模式等集医药护于一家共21个学术支点构成。通过诸多的科学研究,土家族医学由少量文字传承到大量学术著作的诞生,由经验治病到科学论证,由土家族医药知识到土家族医学学科形成,土家族医学理论在这一阶段得到完善。

完善阶段的土家族医学取得的骄人成绩,实质是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土家族医学研究工作者的努力,摆脱神灵的束缚,运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突破创新,大大丰富了土家族医药学内容,使得土家族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了一套科学完备的土家族医学理论体系。

4  展 望

目前,土家族医学的发展,需要通过建立一个土家族医药学大数据库,来实现土家族医药学的现代化。由于土家族医药学在区域内的局限性,理论、方药、临床取得的进步,并没有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笔者认为,通过建立土家族医药学专业数据库,研发大数据搜索引擎,将目前已知的土家族医药学资料数据化和网络化,不但可以实现该领域研究人员的信息互通,避免无用或是重复的研究,借助古今土家族医学实践经验而构成的大数据,还可以从中挖掘出土家族医药学的数据规律,扩大土家族医药学的影响力,造福于更多病患,形成一个与土家族医药学相关的产业链,使土家族医学达到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田华咏. 土家族医学史[M].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

[2] 张伟权. 土家族梯玛的职能与功能[J]. 贵州民族研究,2008,28( 120): 128-133.

[3] 向茗,黄惠勇,何军锋,等. 土家族医学发展概述[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3): 107-112.

[4] 严其云. 鄂西土家族名医汪古珊与《医学萃精》[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2(56): 139-140.

[5] 秦子文. 清·玲珑医鉴[M].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 28.

[6] 田华咏. 土家族医药发展史略[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4(66): 4-11.

[7] 莫益增,莫文杰. 土家族医药的现状与展望[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医学版,2010,27(3): 60-62.

[8] 田华咏,田兰. 关于土家族医药发展建设问题的思考[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1(10): 74-75.

[9] 田华咏. 论土家族医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及学术特色[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5(5): 1-4.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土家医药    
0

陈启亮:土家族医学理论发展史初探

时间:2020-12-07 14:24:05

来源:湖南中医杂志

作者:陈启亮

土家族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世代生活在湘、鄂、渝、黔边区的武陵山区一带,经过土家族先民的生产实践,与其他民族的交融互通,形成了土家族医学这样一门具有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学科。其独具特色的民族医学体系在土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繁衍后代中起到了保健、防治疾病,甚至是社会进步等重要作用。土家族医学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发展进步,纵然经历着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动荡,土家族医学也以其特有的活力,在我国民族医学领域中占得一席之地。

1  土家族医学理论的起源——重神明、辅医药阶段

无论哪一种医学都是人类为了防治疾病,减轻病痛,挽救生命,在通过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地摸索与经验总结形成的。生活在武陵山区一带的土家族居民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由简单的生火取暖、识草治病到梯玛、水师、药匠的出现,探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医学理论体系——土家族医学。

土家族医学在前期简单的医疗活动与医药知识的积累下,在商周时期巫觋之风的影响下,土家族先民同样摆脱不了远古人神不分的意识残余,从而产生了土家族的巫师——梯玛[1]。梯玛在土家族人的心里是天人合一的使者,也是祛邪治病的实践者,还是重要仪式的主持者,梯玛作为可以与神相互交流的使者,不但为人们消灾免祸,还为整个社会带来吉祥[2]。

当有小儿得了惊风,在土家族人看来,这是白虎在作祟,必须请梯玛施法用药,画水念咒用以驱赶白虎,使得小儿惊风之病得愈。或是有妇人胎动不安,需让梯玛画“催胎水”,口中念安胎口诀,使胎儿得以安稳,并最终能顺利降生。土家族先民相信,通过梯玛施展法术后的患者可以得到痊愈,而一些无法痊愈或者死去的人又会归结到神鬼的作用上,或是神灵不希望其痊愈,亦或是鬼怪再次返回作祟等。

起源阶段的土家族医学以梯玛做法祛邪为主, 辅助予与病证相适应的药物或是其他与病证相符的外治疗法,实质是精神心理疗法与药物及其他医疗手段相结合,并由于当时土家族先民信奉神灵,且医药水平相对落后,故而形成的是一种以精神心理治疗为主导,药物治疗和其他医疗手段相辅的初期医学理论体系。

2  土家族医学理论的发展——神明与医药关系重心转化阶段

2.1  重神明、辅医药到神、医并重  秦汉到唐宋时期,随着传统中医学的进步,诸多中药、方剂专著的大量问世,土家族医学也由重神明、辅医药逐渐转换到神、医并重。诸多药学类著作在影响到土家族医药的同时,也记载了与土家族人相关的用药情况。通过对比从东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到南北朝时期的《本草经集注》再到宋朝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书中记载与土家族相关药物的内容不断增多,由此不难发现,一代又一代的土家族先民通过前人的经验总结,他们掌握使用药物的种类在不断增加。梯玛不仅继承前辈的“法术”,也学习前辈积累下来的医学经验,通过医学知识的不断积累,梯玛面对病患施术做法时可以选择使用的医疗方法更加灵活和多样。梯玛在提高医术的同时,更加巩固了其在族人中的地位。此时期的土家族医学处在神、医并重的阶段。

2.2  由神、医并重到重医药、辅神明  元明清初,出现了土医、药匠、水师、接生婆这种专门的职业;清代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地区出现了诊所、药铺,并且形成了基本的土家族医学理论框架[3]。梯玛在这段时期的医疗职能逐渐被分化,多种专门职业的产生,土家族医药出现了分科诊疗疾病,形成了刀、针、水、火、药五术一体的土家族医疗法。清代土家族名医汪古珊编著的《医学萃精》集土家族医学之大成,书中介绍了“三元”学说、“十六络”学说、“四诊”说、“二十四语”等土家族医药学的重要学说,提出“人以气化,不以精化,所生者,精中之气也”、“以阳统阴,万物之母”、“覆土存火说”等自己独到的见解[4]。清末民初土家族名医秦子文编著《玲珑医鉴》,该书集传统中医学与土家族医药于一体,分药物、方剂、脉学、诊断、内、外、妇、儿等多分支学科,突出了秦氏独特的临床经验。其在书中药物要诀中指出: “余录医鉴一书,专以相面鉴形,五脏虚实寒热,现于面目舌唇,务需诊脉问诊,方可寿世活人,书内各科诸方,对症用之最灵,今将多用之药,各载寒热温平。”[5]这些著作的问世,及民间手抄医书《二十四惊症》、《二十四惊风》、《七十二症》等大大丰富了土家族医学理论体系。此时期的土家族医学处在一个重医药、辅神明的阶段。

发展阶段的土家族医学以神明与医药关系重心的转变,反应的实质是医疗技术水平随着多民族交融汇通的增多、生产方式的改变、经济实力的提升、文化知识的积累、掌权者政策的支持而进步,显现出土家族医学理论的包容性、创新性、多样性与时代性,体现出土家族医学在沿袭精神心理治疗的基础之上,逐渐注重药物治疗和其他医疗手段治疗的地位,从而形成理论、方药与临床系统整合的医学理论体系。

3  土家族医学理论的完善——科学研究阶段

近代以来,土家族医学飞速发展,在建国后,党和政府重视民族医学发展,开始对收集到的土家族医药“口碑”或“文字”资料进行系统整理研究,近30年来土家族医学研究工作者公开发表了学术论文800余篇,出版了几十部土家族医学相关书籍; 开展科研工作,取得各级课题达 30 多项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多项科技成果与科技进步奖,加快了土家族医药的开发与应用、科研与教学的步伐; 成立了土家族临床科研和教学机构,如民族医药研究所、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等,建立了4个国家重点民族医专科专病建设项目[6-8]。

田华咏[9]对目前土家族医学理论做出如下概述: 土家族医学体系由基础理论、临床医学、药学和人文医学四大学术支柱,由认识观、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疾病的命名、疾病的分类、临床证候、临床服侍、药物性味功能、药物分类方法、用药方法及特点、医方的学术特色、临床药物反忌学术特点、土家族药物炮制特点、悠久的人文医学历史、土家医人文医学的传承方式、土家医人文医学的基础人文关怀、土家族人文医学模式等集医药护于一家共21个学术支点构成。通过诸多的科学研究,土家族医学由少量文字传承到大量学术著作的诞生,由经验治病到科学论证,由土家族医药知识到土家族医学学科形成,土家族医学理论在这一阶段得到完善。

完善阶段的土家族医学取得的骄人成绩,实质是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土家族医学研究工作者的努力,摆脱神灵的束缚,运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突破创新,大大丰富了土家族医药学内容,使得土家族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了一套科学完备的土家族医学理论体系。

4  展 望

目前,土家族医学的发展,需要通过建立一个土家族医药学大数据库,来实现土家族医药学的现代化。由于土家族医药学在区域内的局限性,理论、方药、临床取得的进步,并没有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笔者认为,通过建立土家族医药学专业数据库,研发大数据搜索引擎,将目前已知的土家族医药学资料数据化和网络化,不但可以实现该领域研究人员的信息互通,避免无用或是重复的研究,借助古今土家族医学实践经验而构成的大数据,还可以从中挖掘出土家族医药学的数据规律,扩大土家族医药学的影响力,造福于更多病患,形成一个与土家族医药学相关的产业链,使土家族医学达到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田华咏. 土家族医学史[M].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

[2] 张伟权. 土家族梯玛的职能与功能[J]. 贵州民族研究,2008,28( 120): 128-133.

[3] 向茗,黄惠勇,何军锋,等. 土家族医学发展概述[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3): 107-112.

[4] 严其云. 鄂西土家族名医汪古珊与《医学萃精》[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2(56): 139-140.

[5] 秦子文. 清·玲珑医鉴[M].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 28.

[6] 田华咏. 土家族医药发展史略[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4(66): 4-11.

[7] 莫益增,莫文杰. 土家族医药的现状与展望[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医学版,2010,27(3): 60-62.

[8] 田华咏,田兰. 关于土家族医药发展建设问题的思考[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1(10): 74-75.

[9] 田华咏. 论土家族医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及学术特色[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5(5): 1-4.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