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文化新价值 引领生活新方式
[会员登录]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递信息
展示文化
首页
信息资讯
民俗节庆
土家康养
旅游天地
土家人物
学术研究
文学艺术
图说土家
土家美食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扫二维码,关注一下!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首页
信息资讯
民俗节庆
土家康养
旅游天地
土家人物
学术研究
文学艺术
图说土家
土家美食
景点推荐
首页
>
旅游天地
>
景点推荐
文化精灵的诗意舞动
时间:2020-03-20 15:29:00
来源:
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作者:王昌忠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在这个大千世界、浮华人世,有幸与诺源君以文字结缘,就有着一种认同之感而毫无隔膜之意。显然,原因在于我们本就有着共同的生命根系——不仅都是同一江清江水滋养了我们共同的身体,而且更都是同一种民族文化铸就了我们共同的精神、心理。作为一个土家人,尽管我知道我所依附的民族文化博大、神秘、悠远、幽深,但对其仅仅有着一鳞半爪、细枝末节的局部了解,而缺乏对其的整体、系统、全面认知。漂泊在外,每每被人问起我的民族文化特征时,我总是难以和盘托出其内核所在。因而,我一直期待着,期待步入我的文化的内部和深处,尽收其全貌、洞察其实质、把捉其根祗……
随着年岁的增长,也随着漂游的越来越远,一方面是这份期待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也是这份期待越来越渺茫。是啊,这不仅是个物质化和功利化的时代,也是个现代化、都市化的时代,还是个同一化、整体化的时代,历史、传统被弱化,人文、精神被消减,类别、族群被整编,人们无意也根本无力确定、指认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是“这一个”或是“那一个”。以文化为视点进行审视的话,完全可以认为,今天的饮食男女,之所以浮躁如是、浅薄如是、虚渺如是,正是因为失却了可以皈依的根、可以凭附的本。就是在这种焦虑和不安中,诺源君将生我养我、培我植我的巴人(土家族)文化一股脑儿送到了我的面前,那么具体又那么抽象,那么鲜活又那么弥久,那么真切又那么迷幻,填充着我的心灵空间,拓展着我的期待视野。
这便是诺源君《大地放歌》集上册史诗“巴国神曲”三部曲!浩浩荡荡五千行、洋洋洒洒数万字,展现在我面前的与其说是一部长诗、大诗,不如说是一部巨诗、伟诗!诗篇挺立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大生命形象。透过它,我看到的是正呕心沥血、一笔一笔构筑这个生命形象的诺源君的强健身影。尽管遍地“最美”、随处“模范”,对于我这样的所谓文学评论者和研究者而言,专门用来感佩、供以赞叹的还是这些文字工作者、文学生产者,是他们,也只有他们,能让我们暴涨的心海收敛、收敛,再收敛……
诗歌是心灵的艺术,是文学中的文学,诗者因而享拥着“天才”等崇高美誉,正由于如此,诗者在很大程度上被神秘化、神话化了。诗者是诗神附体、写诗的过程乃灵感乍现等说法便是明证。就一般写诗经验而言,诗神的灵光的确不期而至,也的确稍纵即逝,一首诗的确就是在灵感陡至的瞬间或片刻经营而成的。然而,这肯定只是写作短诗的经验。想想,有哪一首长诗仅仅是凭一时的诗歌冲动和即时的灵感一气呵成的?而汪洋、浩瀚如“巴国神曲”三部曲这样的鸿篇巨制,别说写成,就是读完,也得花费大量的心血、精力和时间呀!那么,除了诗歌灵感和激情,诺源君还靠什么成就了这部巨型史诗呢?我说,靠的是不断吸纳又不断喷吐的诗歌能量,是反复采集又反复释放的诗歌强力,是愈摧愈坚的诗歌韧劲、越击越健的诗歌耐性!
在文学诸样式中,诗歌当属自由度最高的,一般来说,诗歌写作是一种纵横驰骋、天马行空的心理活动。同样地,这一特性于史诗失去了有效性。史诗的处理对象和书写材质是“史”;也就是说,写作史诗,首先必须面对的是史,历史构成了写作的阈限,历史是实存的、客观的,诗人只能去发现、整理、罗列,而不能随意去篡改、编造、加工。要写作“巴国神曲”这部关于巴人历史的史诗,首先就得厘清、展显巴人的历史脉象。在中华文化的版图上,巴人文化不仅属于非主流的边缘文化,而且因多灾多难时断时续、时隐时现,况且现今研究巴文化的学者所持论述各不一样,对于这公元前316年就灭亡断代的巴国,其难度不言而喻。因此无论是采集、收罗还是核实、整合,都是一项极其艰辛、庞杂的巨大工程。不难想象,诺源君为此付出的劳作、心智以及恒心和毅力!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民族的文化径迹;文化是什么 ?文化是民族生存、生息活动的聚形和显影。在根本上,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类群之间之所以能够划界、区分,正是因为有着各自的文化徽记。独特的文化形态,无疑是巴人(土家族)坚韧而倔强地挺立于历史时空和民族之林的标识所在。诺源君在勾勒巴民族的历史时,在刻写土家族的集体形象时,不仅追踪了巴人“远古之来兮”的情形、“开疆之国兮”的场面,也扫描到了巴人“舞动之灵兮”的图景。诸如第三部曲“舞动之灵兮”也就是聚焦于具体“一个人”的受孕、出生、长大、学习、恋爱、结婚、生育、创业、求生一直到老年、死亡的生命历程。整部史诗以开天辟地、人类繁衍、生存环境、自然斗争、部落迁徙、生产劳动、风俗习惯、文化礼仪、生活习性、神灵信仰等为载体,彰显出巴人的生命事实和精神机理,从而突显出巴文化之根。包括丧葬文化在内的民族景观跃然纸上、栩栩如生,那样亲切、那样地道。就像史诗三部曲通篇一直冠称的“你”,是巴人(土家族)的“你”,是历代祖先、英雄、神灵、后代的“你”,其间有诺源,有唐旭,也有陈卓,有我……
然而,诺源君毕竟不是历史学家,述史于其而言更不具有本质论目的。《大地放歌》集上册“巴国神曲”的文类归属是史诗,而“史诗”的立足点是诗而不是史。何为诗,诗何为?“诗言志”这一古老命题告诉我们:诗是内心世界的言传,也就是情感、思想、意志、经验等精神心灵性存在的敞开和抒发。史诗的本体在诗,其内质自在抒情言志。史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情、其志是史作用于诗人的精神心灵的产物,也就是史实与诗人的大脑化合而成的情感、思想、意识,这既有诗人对历史的态度、立场,也有诗人对历史的理解、体察。史诗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不仅将史实引发的情思经验传达出来,同时也将勾连情思经验的史实叙述出来。事实上,在史诗中,史与诗是体和用的关系,然而,两者须同时亮相于诗歌文本之中。所以,诺源将上册“巴国神曲”设置为“浪漫主义为主”的“抒情叙事”,可谓深得史诗创作原则之三昧。
“诗是语词的炼金术”,兰姆这一著名主题表明,作为一种话语形式,诗歌最终落实在语言的调遣和运用上,诗人的艺术功力最终也只能体现在语言的修剪和打磨上。正是通过搭建、设计语言,才有了修辞和文体,也才使题材、内容等发酵、蒸腾出了诗性和诗意。本来,所有诗歌概莫能外,史诗也应如此。然而,长期以来,史诗却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很好地忠实、遵循于上述定律。史诗之所以享有“特权”,一方面在于在发生学上史诗起源于民间,因而艺术上显得粗糙、朴素,以通俗、口语化为特色;另一方面在于大量史诗侧重于对史了陈述和言说,因而只顾及了历史的叙述而忽略了诗歌写作的语言套路。诺源君将上册“巴国神曲”视为诗而非史的显明标志就在于,巨诗中的360个诗章的诗体全部运用西方商籁体十四行诗的诗体形式,采用莎士比亚体,全部押abab、cdcd、efef、gg韵。而以这种体裁和文本,以这样的诗歌语言套路和特征,去写一个民族的史记及情感,这不仅开创了中国民族史诗的先河,也把长诗的艺术水准向前推进了一步。如此浩大的诗歌工程,如此虔诚的诗歌精神,如此精妙的语言运作,如此扎实的诗歌功底,不由得不让诗界击节叫好!
一个民族因为有史,一个民族所以有诗,史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史、心灵史。我们巴人早该有部波澜壮阔、腾挪跌宕的史诗,诺源君,你真幸运,在千万年的等待后,这部史诗居然——不,是终于——选中了你!
作为你的巴人(土家族)兄弟,我默默凝视着你在这部史诗中越走越好,眼中充满了羡慕。
(作者系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标签
景点推荐
0
推荐阅读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古稀部长回家乡..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忠贞的爱国者..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永久黄”的大管家..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辗转留学日本..
广电总局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
胡超文: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建设&quo..
相关文章
老司城遗址
“建始人”遗址
贾市——座闺隐于大山深处的古寨..
梦萦故乡
边城茶峒
土家族的母亲河——酉水
利川支罗船头寨
旅游天地
景点推荐
路线推荐
游记心得
专题专栏
更多>
湘西画卷
恩施建州四十周年
云享多彩中华
旅游促进民族交流交往
湖南作家湘西行
从十八洞出发——减贫与发展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40周年
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
团结奋进新时代
景点推荐
更多>
老司城遗址
老司城遗址
“建始人”遗址
贾市——座闺隐于大山深处的古寨
梦萦故乡
路线推荐
更多>
土家歌曲《不想走嘞你就留》:土家山寨是个好地方
里耶古城
土家歌曲《不想走嘞你就留》:土家山寨是个好地方
里耶古城
土家歌谣《嘎公和嘎嘎》:对外公外婆的怀念
恩施建始石门河景区
古丈县风景区
咸丰坪坝营旅游攻略
游记心得
更多>
梵净山梦圆
探访里耶古镇
梵净山梦圆
探访里耶古镇
柳家山问碑
栀子花儿开
湘西州打造八百里酉水土家文化旅游长廊
走进中国土家族第一村 永顺县双凤村
参与互动
http://www.sina.com.cn/
010-63385503
公共微信
文化精灵的诗意舞动
时间:2020-03-20 15:29:00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作者:王昌忠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在这个大千世界、浮华人世,有幸与诺源君以文字结缘,就有着一种认同之感而毫无隔膜之意。显然,原因在于我们本就有着共同的生命根系——不仅都是同一江清江水滋养了我们共同的身体,而且更都是同一种民族文化铸就了我们共同的精神、心理。作为一个土家人,尽管我知道我所依附的民族文化博大、神秘、悠远、幽深,但对其仅仅有着一鳞半爪、细枝末节的局部了解,而缺乏对其的整体、系统、全面认知。漂泊在外,每每被人问起我的民族文化特征时,我总是难以和盘托出其内核所在。因而,我一直期待着,期待步入我的文化的内部和深处,尽收其全貌、洞察其实质、把捉其根祗……
随着年岁的增长,也随着漂游的越来越远,一方面是这份期待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也是这份期待越来越渺茫。是啊,这不仅是个物质化和功利化的时代,也是个现代化、都市化的时代,还是个同一化、整体化的时代,历史、传统被弱化,人文、精神被消减,类别、族群被整编,人们无意也根本无力确定、指认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是“这一个”或是“那一个”。以文化为视点进行审视的话,完全可以认为,今天的饮食男女,之所以浮躁如是、浅薄如是、虚渺如是,正是因为失却了可以皈依的根、可以凭附的本。就是在这种焦虑和不安中,诺源君将生我养我、培我植我的巴人(土家族)文化一股脑儿送到了我的面前,那么具体又那么抽象,那么鲜活又那么弥久,那么真切又那么迷幻,填充着我的心灵空间,拓展着我的期待视野。
这便是诺源君《大地放歌》集上册史诗“巴国神曲”三部曲!浩浩荡荡五千行、洋洋洒洒数万字,展现在我面前的与其说是一部长诗、大诗,不如说是一部巨诗、伟诗!诗篇挺立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大生命形象。透过它,我看到的是正呕心沥血、一笔一笔构筑这个生命形象的诺源君的强健身影。尽管遍地“最美”、随处“模范”,对于我这样的所谓文学评论者和研究者而言,专门用来感佩、供以赞叹的还是这些文字工作者、文学生产者,是他们,也只有他们,能让我们暴涨的心海收敛、收敛,再收敛……
诗歌是心灵的艺术,是文学中的文学,诗者因而享拥着“天才”等崇高美誉,正由于如此,诗者在很大程度上被神秘化、神话化了。诗者是诗神附体、写诗的过程乃灵感乍现等说法便是明证。就一般写诗经验而言,诗神的灵光的确不期而至,也的确稍纵即逝,一首诗的确就是在灵感陡至的瞬间或片刻经营而成的。然而,这肯定只是写作短诗的经验。想想,有哪一首长诗仅仅是凭一时的诗歌冲动和即时的灵感一气呵成的?而汪洋、浩瀚如“巴国神曲”三部曲这样的鸿篇巨制,别说写成,就是读完,也得花费大量的心血、精力和时间呀!那么,除了诗歌灵感和激情,诺源君还靠什么成就了这部巨型史诗呢?我说,靠的是不断吸纳又不断喷吐的诗歌能量,是反复采集又反复释放的诗歌强力,是愈摧愈坚的诗歌韧劲、越击越健的诗歌耐性!
在文学诸样式中,诗歌当属自由度最高的,一般来说,诗歌写作是一种纵横驰骋、天马行空的心理活动。同样地,这一特性于史诗失去了有效性。史诗的处理对象和书写材质是“史”;也就是说,写作史诗,首先必须面对的是史,历史构成了写作的阈限,历史是实存的、客观的,诗人只能去发现、整理、罗列,而不能随意去篡改、编造、加工。要写作“巴国神曲”这部关于巴人历史的史诗,首先就得厘清、展显巴人的历史脉象。在中华文化的版图上,巴人文化不仅属于非主流的边缘文化,而且因多灾多难时断时续、时隐时现,况且现今研究巴文化的学者所持论述各不一样,对于这公元前316年就灭亡断代的巴国,其难度不言而喻。因此无论是采集、收罗还是核实、整合,都是一项极其艰辛、庞杂的巨大工程。不难想象,诺源君为此付出的劳作、心智以及恒心和毅力!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民族的文化径迹;文化是什么 ?文化是民族生存、生息活动的聚形和显影。在根本上,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类群之间之所以能够划界、区分,正是因为有着各自的文化徽记。独特的文化形态,无疑是巴人(土家族)坚韧而倔强地挺立于历史时空和民族之林的标识所在。诺源君在勾勒巴民族的历史时,在刻写土家族的集体形象时,不仅追踪了巴人“远古之来兮”的情形、“开疆之国兮”的场面,也扫描到了巴人“舞动之灵兮”的图景。诸如第三部曲“舞动之灵兮”也就是聚焦于具体“一个人”的受孕、出生、长大、学习、恋爱、结婚、生育、创业、求生一直到老年、死亡的生命历程。整部史诗以开天辟地、人类繁衍、生存环境、自然斗争、部落迁徙、生产劳动、风俗习惯、文化礼仪、生活习性、神灵信仰等为载体,彰显出巴人的生命事实和精神机理,从而突显出巴文化之根。包括丧葬文化在内的民族景观跃然纸上、栩栩如生,那样亲切、那样地道。就像史诗三部曲通篇一直冠称的“你”,是巴人(土家族)的“你”,是历代祖先、英雄、神灵、后代的“你”,其间有诺源,有唐旭,也有陈卓,有我……
然而,诺源君毕竟不是历史学家,述史于其而言更不具有本质论目的。《大地放歌》集上册“巴国神曲”的文类归属是史诗,而“史诗”的立足点是诗而不是史。何为诗,诗何为?“诗言志”这一古老命题告诉我们:诗是内心世界的言传,也就是情感、思想、意志、经验等精神心灵性存在的敞开和抒发。史诗的本体在诗,其内质自在抒情言志。史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情、其志是史作用于诗人的精神心灵的产物,也就是史实与诗人的大脑化合而成的情感、思想、意识,这既有诗人对历史的态度、立场,也有诗人对历史的理解、体察。史诗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不仅将史实引发的情思经验传达出来,同时也将勾连情思经验的史实叙述出来。事实上,在史诗中,史与诗是体和用的关系,然而,两者须同时亮相于诗歌文本之中。所以,诺源将上册“巴国神曲”设置为“浪漫主义为主”的“抒情叙事”,可谓深得史诗创作原则之三昧。
“诗是语词的炼金术”,兰姆这一著名主题表明,作为一种话语形式,诗歌最终落实在语言的调遣和运用上,诗人的艺术功力最终也只能体现在语言的修剪和打磨上。正是通过搭建、设计语言,才有了修辞和文体,也才使题材、内容等发酵、蒸腾出了诗性和诗意。本来,所有诗歌概莫能外,史诗也应如此。然而,长期以来,史诗却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很好地忠实、遵循于上述定律。史诗之所以享有“特权”,一方面在于在发生学上史诗起源于民间,因而艺术上显得粗糙、朴素,以通俗、口语化为特色;另一方面在于大量史诗侧重于对史了陈述和言说,因而只顾及了历史的叙述而忽略了诗歌写作的语言套路。诺源君将上册“巴国神曲”视为诗而非史的显明标志就在于,巨诗中的360个诗章的诗体全部运用西方商籁体十四行诗的诗体形式,采用莎士比亚体,全部押abab、cdcd、efef、gg韵。而以这种体裁和文本,以这样的诗歌语言套路和特征,去写一个民族的史记及情感,这不仅开创了中国民族史诗的先河,也把长诗的艺术水准向前推进了一步。如此浩大的诗歌工程,如此虔诚的诗歌精神,如此精妙的语言运作,如此扎实的诗歌功底,不由得不让诗界击节叫好!
一个民族因为有史,一个民族所以有诗,史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史、心灵史。我们巴人早该有部波澜壮阔、腾挪跌宕的史诗,诺源君,你真幸运,在千万年的等待后,这部史诗居然——不,是终于——选中了你!
作为你的巴人(土家族)兄弟,我默默凝视着你在这部史诗中越走越好,眼中充满了羡慕。
(作者系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古稀部长回家乡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忠贞的爱国者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永久黄”的大管家
特稿| 湘西有个李烛尘:辗转留学日本
广电总局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
胡超文: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
相关文章
老司城遗址
“建始人”遗址
贾市——座闺隐于大山深处的古寨
梦萦故乡
边城茶峒
土家族的母亲河——酉水
利川支罗船头寨
专题专栏
湖南作家湘西行
从十八洞出发——减贫与发展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40周年
第六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
团结奋进新时代
关于我们
|
网站介绍
|
管理团队
|
欢迎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会员登录
|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3102号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京ICP备13015328号
版权所有:《武陵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