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土家族个融合的民族

时间:2020-03-20 15:28:59来源:龙山人民政府网 作者:黎代华

斯大林说“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可见,要了解土家族,我们必须从“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共同”切入。

       一、同根共流:土家族是个融合的民族

       族源是根,它隐藏在历史的符号中。神话传说、考古遗迹、古文献、民俗是历史符号的载体。探知土家族源少不了这些历史符号。

       1、神话传说,土家族原始居民的原型。神话传说是文明的起点,是许多重大发现的线索。在上古有五个神话传说与土家族的历史记忆有关。它们就是《开天辟地与伏羲姊妹》、《八部大王的传说》、《罗神公公和罗神娘娘》、《廪君传说》、《盘瓠传说》。

       《开天辟地与伏羲姊妹》、《罗神公公和罗神娘娘》讲述的是土家族先祖兄妹成亲创造土家族的故事。《八部大王的传说》是讲土家族的祖先是“龙哺乳凤遮荫”长成的。

       《廪君传说》说“?君”是土家族的始祖,在西汉《世本》、南朝宋《后汉书》、北魏《水经注》、唐《晋书》、《通典》、《蛮书》中有“?君”传说的记载。其中记载最为详细、且为当今学者研究和引用最多的当属范晔的《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盘瓠传说》说盘瓠是苗族的始祖。故事见载于《后汉书》、《风俗通义》、《搜神记》、《荆楚记》、《溪蛮丛笑》、《辰州府志》等史书和典籍中。提起这个传说,是因为土家族在确定为单一民族前一直是隐藏于苗族中。

       2、透过古文献记载,土家族隐于流中。土家族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可从古文献中寻到影子。在古文献中土家族是没有专称的,在当中的称呼是土家族与其它民族的共称。

       甲骨文:“贞从王伐荆”;
       《书》、《诗》、《国语》《左传》称“蛮”“群蛮”“三苗”。
       《尚书.舜典》:“流共工于幽陵;放?(huan)兜于崇 山;窜三苗于三危,殛(ji)鲧(gun)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诗经》:“蠢尔蛮荆,大邦为仇方叔元老,克壮其优";
       《史记·五帝本纪》“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汉书》称“荆蛮”;
       《后汉书》称“武陵蛮、五溪蛮”;
       《三国志》称“五溪蛮夷”;
       《水经注》(北魏)称“五溪蛮”;
       《宋书》(南朝)始称“五溪蛮、酉溪蛮”;
       《南齐书》(南朝)称“武陵酉溪蛮、荆州蛮”;
       《南史》称“酉溪蛮”;
       《隋书.南蛮传》称“蛮”;
       《唐史》称“五溪蛮、溪州蛮、酉溪蛮”;
       《元和郡县志》(唐)称“仡僚”;
       《宋史.蛮夷传》称“南北江诸蛮、五溪蛮、?僚、蛮僚、土蛮、土民、土人、土兵、土丁、土军”;
       《元史》称“五溪蛮”;
       《明史》称“五溪诸蛮”、“蛮僚”;
       《清史稿》称“土、客、苗民、土籍、客籍”。

       土家族在中原王朝中的称谓由“夷”而“蛮”而“土”的变化,是中原人对土家族这个民族逐渐认识的过程,也是土家族逐渐形成单一民族的过程。

       3、透过今人的研究,土家源多说并存。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是个年轻的民族。1957年1月3日才被国家正式确定为单一的少数民数。第一个提出土家族慨念的是彭心桃。“我是土家族,不是苗族”、“承认土家是单一民族”是她在1950年9月以苗族代表的身份在中南少数民族国庆观礼团在北京观礼期间向中央一些领导人提出的。随后出现了彭武一、潘光旦、田荆贵、邓少琴、柴焕波等研究土家族的专家学者,孳人说、濮人说、?人说、土著说、巴人说、江西说、多源说相继形成。不管各说的观点怎么样,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一致认为土家族在唐末五代时已经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了。

       4.透过石器文化,土家族有原居民。经过考古发掘,在目前土家人的集聚区发现了许多古人类活动的遗迹:石器文化遗址。从酉水流域的里耶溪口、拔茅东洛、清水坪官山堡等旧石器点分别从第四纪黄土亚粘土层内出土了代表旧石器文化的砂岩刮削器、灰质砂岩质砍砸器、黄砂岩砍砸器。在龙山里耶溪口、保靖押巴坪、酉阳县大溪镇笔山坝等地发现的新石器文化点,出土了代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澧水流域、清江流域、乌江中上游都出土了对应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这一切说明酉水、澧水、清江、乌江这两水两江流域曾是古人类-土家原居民:里耶人的生活劳作区和生活空间。一句话,在两江两水流域在人类社会早期,即石器时代有原初人生活,他们就是现在土家族人的源。

       5、透过酉水古城址,文化融合由来已久。《水经注》对酉水流域的城有详细的记载。从《水经注》可以看出,在我国北魏:即公元600年前酉水流域就设立了临江县、充县、无阳县、迁陵(迁陆)县、酉阳县、沅陵县、潘承明城六个县。同时,里耶古城的发现和苗儿滩商周文化遗址的考古认定,进一步说明了酉水流域的文化融合早在秦汉以前就开始了。土家族在没有来得及创造文字,就是说还没有建立自己的国家就被别的民族奴役了,最多就是以一个部落的形式存在。今天的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的现状就是文化同化的一个明证。酉水流域的城说明酉水流域的外来文化由来已久。

       6、土家族源与流的确定。土家族源与流是个文化问题。但文化是一个复合体。从下面的论断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黎代华是中国人”。
       “黎代华是湖南人”。
       “黎代华是湘西州人”。
        “黎代华是龙山人”。
       “黎代华是苗儿滩人”。
       “黎代华是树比人”。
       “黎代华是冲天楼人”。
       “黎代华是黎家人”。

       中国人是国别,湖南人是省别,湘西州人,是州别,龙山人是县别,苗儿滩人是乡(镇)别,树比人是村别,冲天楼人是地别,××家人是家别。通过八个别字,我们从事能看到什么。一目了然,黎代华是某国某省某州某县某乡某村某组某家的人。但不能识别黎代华是什么民族的人。

       推而广之,关于土家族源的孳人说、濮人说、?人说、巴人说、江西说、多源说是不能窥探到土家族源与流的真正意义的。

        我认为,“某某人”与“中国人”的慨念一样,在历史文献中指对国别或部落的指称。而历史文献上记载的濮人、?人、巴人是多民族的聚合体,正如现在的“中国人”一样,包含56个民族,龙山人包含15个民族一样,概念是相同的。

       说到这里我土家族源的问题就很明了了。

       现在的土家人由源与流两部分组成。源是唯一,流是多支。源与流经过千万年的融合,形成了现在的土家族人。

       土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她发端于石器时代,然后经三皇五帝、古商周、秦楚汉,经隋唐元明清,最后结于当代。在这一历史长河中,土家族的原居民与外来民族濮人、孳人、巴人、?人、苗人经过七次大的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土家族。

       第一次融合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前,铁的证据是酉阳杉岭村笔山坝大溪文化遗址;

       第二次融合是舜时代大禹征三苗后,与三苗部落文化的融合;

       第三次融合是在西周,即与濮文化的融合,是在战国楚武王三十七年始开濮地而有之;

       第四次融合是与巴文化的融合,楚灭巴之后;

       第五次融合是与秦文化的融合,秦灭楚之后,里耶秦简是这次融合的佐证;

       第六次融合是在唐末江西彭缄统治溪州后;

      第七次融合是在当代,即与汉文化的融合。

       二、两江两水流域,土家人的世居地

       一说到土家族的疆域,大家就会说“武陵山区”。就会想到武陵山中的市州县。那么武陵山是个什么慨念呢: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柴焕波在《武陵山区古代文化概念》中为武陵山画了一条线,我称它为柴氏线。

       柴氏线中的武陵山为:

       以恩施和清江为界,西北为大娄山余脉;
       西界为乌江。乌江穿行于武陵山与大娄山之间。乌江以西为历史上的夜郎故地;
       东北界与澧阳平原接壤;
       东界为沅江,沅江穿行于武陵山脉与雪峰山之间;
       东南界以五岭和苗岭以北雪峰山以西的沅江中上游流域与珠江流域和湘江资水流域接壤;
       南界以苗岭为界,以南为珠江流域。

       同时,在柴氏线的范围内,柴焕波对土家族的疆域也有一个界定。他说:“土家族在唐宋以后相对稳定的数百年间形成的。它的中心范围在酉水流域和澧水、唐崖和、侑水上游,被界在清江-恩施一线,明代的九溪可视作东北界,武陵山区澧阳平原接壤处曾经是楚人的边僵,以后又成为黔中郡的边界,由来甚久”。这与古文献和武陵山碑刻资料的记载不谋而合。其实,土家族的疆域在历史上是早有定论的:溪州铜柱、汉土疆界碑、苗疆边墙把汉土之间、苗土之间的疆界早已作出了明确的划分界定。

       溪州铜柱原立于永顺县会溪坪野鸡坨下的酉水河岸,后经国务院批准迁至芙蓉镇东侧的花果山上,现陈放在永顺县芙蓉镇溪州民俗风光馆内。溪州铜柱是五代间楚(汉)土之间的疆域及其分界线,是楚(汉)土疆域的盟约书。《宋史.诸蛮传》记,后宋太宗“晋天福中,马希范袭父业,据有湖南。溪州刺史彭士愁等,以溪、锦、蒋州归马氏,立铜柱为界。”苗疆边墙即“苗疆万里墙”,是“中国南方长城”,修于明朝。

       苗疆边墙北起湘西古丈县的喜鹊营,南到贵州铜仁境内的黄会营,实为“民苗界址”,即“民地归民”,“苗地归苗”,即汉民与苗民的地界。以苗疆边墙为界,内(西)为苗地,外(东)为汉地。而在汉地的主要是现在的土家人。从湘西州现行八县市的行政区域可以看出:苗疆边墙以西的花垣、吉首、泸溪、凤凰四县市主要为苗族的集聚区;苗疆边墙以东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四县主要为土家族集聚区。苗疆边墙实为明朝时土家族与苗族的东西界线。

       汉土疆界碑立于清雍正三年秋,是湖广三级衙门会勘、协商后刻做的。碑有两块内容相同,立在容美土司和长阳县的争议地带。一块在采花乡渔泉河村。一块“在五峰镇谢家坪乡竹桥村。《长阳县志》载:“...勘详,以东抵中溪河、南抵水?司、西抵火山后荒、北抵中溪河口,刻立界碑。鱼翅滩、柑子园归汉民赎回...。...汉土疆界碑:在长阳、五峰交界之漂水岩大路上。容美土司未改土归流时,岩上为土界,岩下为汉界,故志碑于此。”目前,在湖北五峰县民间还有“土不过山”的说法。由此可见,汉土疆界碑是清朝时汉土疆界的契约书,是土家族和汉族之间的历史界线:即清江以南和长阳县以西的大部分地区为土家族疆域,清江以北和长阳县以东地区为汉族疆域。

       《土家族简史》、《中国土家族习俗》、《武陵山区古代文化概论》对土家族疆域做了定性描述:“分布在湖南、湖北、四川三省接壤地区。…聚居在湖南西北部的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大庸、古丈等县,泸溪、吉首、花垣、凤凰也有少量分布;…聚居在湖北省西南部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五峰、长阳、利川、恩施、巴东、建始等县;…分布在四川省东南部的酉阳、秀山、石柱、黔江等县。现今的土家族聚居区与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时土司管辖区域基本吻合,为湖广五大土司(永顺司、保靖司、容美司、散毛司、施南司)和四川酉阳司、石柱司的治地”。

       通过对溪州铜柱、汉土疆界碑、苗疆边墙和现行土家族行政区域进行对比性考察后发现:土家族的历史疆域为武陵山区的两江两水流域。两江为,乌江、清江;两水为酉水、澧水。若要进一步明确,即乌江中上游东岸及西岸一部;清江中上游;酉水流域;澧水中上游。也就是说两江两水流域是土家原始居民的生活生产区域。

       三、土家语言,识别土家族的主要标识

       语言是民族的象征,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土家族地区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龙山、永顺、古丈等土家族聚居地区的少数地区还完整地保留着土家语。据统计,全国土家族人口为800多万,目前尚能说土家语的只有9万多人,而在这能说土家语的9万多人中,龙山县就占了80%,达7万多人。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暂入彝语支。土家语叫毕兹煞,有完整的语音、语法、词汇体系。明正德年间曾下令土司后代必学汉语否则不准袭职开始,土家语逐步被汉语取代。改土归流以后,政府全面推行汉语,汉化速度加快。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土家语迅速退化。

       根据土家族汉化的程度,土家族集聚区两江两水流域可划分为三个区域:双语区;汉语区但存留有明显的土家族俗;汉语区但土家族俗完全退化。

       土家语与汉文对照;
       土家族-毕兹卡;土家语-毕兹煞;我的屋-伢捏挫;做得好-日西擦;挑水-泽克。
       天-墨;太阳-劳尺;月亮-苏苏;今年-农拜 ;风-热苏;
       眼睛-罗补;头-扩巴;
       女人-麻麻爹;男人-裸巴爹;老师-破嘎 。
       一-拉补;二-捏补;三-梭补;四-惹补;五-翁补;六-窝补;七-捏补;八-叶补;九-格补;十-嘿补。 
       肉-食; 吃肉-食嘎;酒-惹;要吃酒-惹湖夺;吃一口 - 惹那子湖;干杯-湖极多;酒醉-惹姐;吃饭-蛮蛮嘎;要吃水-泽湖多。
       蛇-沃;牛-物;狗-哈列;猪-子。斤-起。

       四、土家族俗是土家人共同经济基础和心理素质的载体

       我县民风淳朴,历史悠久,经过亘古的演变,县境流存有三大主流文化,即以土家文化为主的民族文化,以里耶秦汉文化为主的历史文化,以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群为主的红色文化。经全县的文化遗产普查,全县共有文物保护单位253处,其中国家级2处,省级8处,州级8处,县级253处;共有10大类20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国家级代表作6个,省级10个,州级39个,县级101个。目前,全县共有国字号文化品牌40个。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地质公园、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里耶)、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中国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土家织锦之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土家织锦工艺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它们是土家族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的载体。如住土家屋、讲土家话、过土家年、跳土家舞、唱土家歌、做梯玛、织花、打溜子等。下面从建筑、工艺、崇拜、节庆4个方面对土家族俗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1、土家建筑,会说话的土家族俗。土家建筑不但是土家优秀的文化遗产,而且还是土家族俗的载体,表现在选址规划、组合布局、营造法式、外观形制、细部装饰、称谓名称等方面。

       “虽由人造,宛自天开”。

       土家建筑有单体和合体之分。单体有瓦屋、岩屋、茅屋、泥屋之谓。合体有四楼两屋一桥之说:即转角楼、冲天楼、望月楼、跑马楼、窨子屋、四水屋和凉亭桥。表现形式有二合水、三合水、四合水之别。它们是土家建筑的标志性符号。作为土家建筑文化的“活化石”,土家建筑有着完整的价值系统,有着崇高历史、艺术、工艺、民俗学价值。

       “山歌好唱难起头,木匠难起转角楼,岩匠难打岩狮子,铁匠难滚铁绣球”、“千斤朝门四两屋”、“八字朝门向南开,有礼无钱莫进来”,“你屋雄你屋雄,难莫没起转角楼”,“八字朝门向南开,有礼无钱莫进来”的土家民谚体现的就是土家建筑的民俗学价值。

       “四川有座峨眉山,离天只有三尺三。树比有座冲天楼,一只角升到天里头”。目前,在武陵山中,土家冲天楼只有在太阳河流域的树比村可以看到。冲天楼八卦构造的空中排水系统是中国建筑的一绝。

       “鲁班字”是土家建筑的绝技,是土家木匠标记建筑构件的工艺符号。一座凉亭桥或一栋土家民居有上百或上千的建筑构件,加工完成后成堆、随机地码在一起,排扇时又随机地从上百或上千的建筑构件中信手拈来,这完全归功于构件上标注的“鲁班字”。常用鲁班字有22个字,有表方位词的;表大小的;表建筑名称材料名称的。

       2、传统工艺,土家人共同的经济基础。土家族的经济是渔猎经济开始的,然后经过了半渔猎半农耕、农耕、手工业时代。土家传统工艺与农耕经济一样是土家传统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土家农耕经济保持自给自足,而土家传统手工艺却具备了市场交易的份额。土家传统工艺是指世代相传,具有百年以上历史以及完整工艺流程,采用天然材料制作,具有鲜明土家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工艺品种和技艺。从事土家传统工艺领域设计、制作工作的专业人员叫做土家传统工艺师。根据国资委商业技能鉴定中心、全国促进传统文化发展工程的规定,中国传统工艺有14大类。通过对比参照土家传统工艺有12大类。

       1)工具器械制作:有油坊、碓磨坊、拉拉渡营造技艺;
       2)传统饮食加工,有酒、醋、酱油、霉豆腐、腊肉、酸菜制作技艺。
       3)传统建筑营造,有土家民居、凉亭桥营造技艺。
       4)雕塑技艺,有土家石雕、木雕、竹刻、泥塑技艺。
       5)织染技艺,有土家织锦、家机布纺织、土家刺绣、土家挑花技艺。
       6)编织技艺,有竹编、草编、棕编、藤编的制作技艺。
       7)陶瓷技艺,有紫砂陶、砖瓦制作技艺。
       8)金属冶煅加工工艺,包括土家铁艺。
       9)土家生漆采割加工技艺。
       10)土家家具制作技艺。
       11)文房四宝制作,包括水磨香车、墨、砚、颜料制作技艺。

      其中,土家织锦、紫砂陶、土家编织、土家雕刻、民居营造、霉豆腐加工、腊肉加工、土家酒酿造目前还流行于土家民间社会,为土家人创造着不菲的财富;土家生漆、桐油、茶油曾一度主宰着土家民间社会的经济命脉。

       从事土家工艺的人,在土家族地区人们叫他为匠人,或手艺人。从事什么就叫什么匠。如木匠、漆匠、瓦匠、岩匠等。土家民间有“九佬十八匠”之说。九佬是指撬猪佬、杀猪佬、编织佬、榨油佬、剃头佬、补锅佬、渡船佬、打卦佬、赶仗佬。十八匠是指木匠、瓦匠、岩匠、金匠、银匠、铜匠、铁匠、锡匠、雕匠、蔑匠、染匠、画匠、皮匠、弹匠、鼓匠、伞匠、漆匠、椅匠等。

       3、土家崇拜,是土家人共同心理素质的反映。土家崇拜是人对于未知的、可能产生巨大正向价值的自然力量或社会力量的敬佩心理,并且无条件地服从它的驱使。通常崇拜与宗教或信仰有关,通过个体的赞扬、荣耀、虔诚与爱心等特殊举动表现出来的。在我们土家族地区具体表现为鬼神崇拜。 

       土家族崇尚“万物有灵”,这种思想通过梯玛神术及民间巫术表现出来的。在土家民间这些巫术无处不在。具体表现形式为自然崇拜、祖先崇拜。 

       土家人祖先崇拜主要表现在家先崇拜和对祖先神的崇拜。家先崇拜具体表现在祭祀家先的活动中,通过节庆祭祀、婚育祭祖、日常祭祀表现出来。祖先神的崇拜具体表现在祭土王、八部大神的活动中。祭祀活动一般都在摆手堂、庙、祠堂中定期祭祀。祖先神的祭祀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淡化或消失了。土家族人除了对祖先神、家先的崇拜外,还有对“梯玛”的崇拜。“梯玛”,汉语称“土老司”。土家语为敬神的人。“梯玛”是土家村寨行政权和神权的操控者,不仅主持民间宗教仪式,还管理着土家民间的社会事务。

       自然崇拜是土家人对自然的敬畏心理的表现,在今日的土家民间社会比比皆是。土家人认为万物皆有神,日、月、星、辰、雷、雨是神,山、水、石、洞、树是神,总之,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神。是神,只要你崇敬她,她就可护佑你。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把自然界与人们生存密切相关的各种自然现象都当作神灵来崇拜。于是天神、雷神、地神、山神、洞神、水神、草神、树神、石神,岩神、井神就顺应而生。树崇拜、岩崇拜、水崇拜、洞崇拜、井崇拜祭祀现场:树上红、洞上红、岩上红以及在树下、岩下、水边、井旁、洞下的灰场就是土家就是自然崇拜的体现。

       在土家族聚居区重祠祀,敬鬼神,人们的生活从未离开过神灵的参与,仪式古朴浓郁。古文献对此有着详细的记载。如:《旧唐书》“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永顺宣慰司志》:“古设庙以祀八部大神。每年正月初一,巫祀试白水牛,以祈一年休祥”;《永顺府志》:土人“三月杀白羊,击鼓吹笙,曰祭鬼。……四月十八、七月十五夜祀祖,又祭婆婆庙。六月中,炊新米,宰牲,亦曰祭鬼。九月九日,合寨宰牲祀重阳,以报土功。十二月二十八日夜祭祖,亦曰祭鬼,禁闻猫犬声”;《古丈坪厅志》:“土俗,各寨有摆手堂,每岁正月初三至初五、六夜,鸣锣击鼓,男女聚集,摇摆发喊,名曰摆手,以祓不详。……惟人死不用僧道,只用土老师作法,神为旧宣慰社把,如彭王、田大汉、向老倌入云”。 

       4、土家节庆,土家族俗的综合体现 据《龙山县志》(嘉庆版)记载,在清王朝时,龙山地域城乡有“元旦”、“元宵”、“惊蛰”、“春社”、“三月三”、“清明”、“谷雨”、“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七”、“月半”、“八月二”、“中秋”、“重阳”、“十月”、“十一月”、“土家年”等18个传统节日。其中,“元旦”、“元宵”、“惊蛰”、“春社”、“端午”、“七月七”、“八月二”、“中秋”、“重阳、十月”、“十一月”是汉传节日,“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月半”、“土家年”是土家族的节日,“端午”、“重阳”传到土家族地区后有了土家族的味道,有了大、小之分。

      土家年是一个时间段,有一个年期,从土家小年开始到正月十五是土家人过年的日子。除夕之前是过年,十五之前是拜年。土家年期的天数刚好是正月十五加上土家小年后的日子-23天,数字刚好与小年前的日子-腊月二十三日相等。土家人出了正月初一有上山背柴的习俗外,在年期不劳不作,尽情的享受天伦之乐和年味。把一年来积攒来的最好的东西都拿在年期享受。土家族要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谓之土家年。其实,土家年期要从冬月的第一个红杀日土家山寨开始杀年猪吃刨弹肉的。

       土家节庆是土家服饰的大展示,是土家饮食的大演练,是土家祭祀的大揭密,是土家民俗的大舞台。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土家族地区,土家人在生育、寿诞、婚姻、丧葬、衣食、住、行及祭祀、交际等方面的风俗习惯,最能体现土家族习俗的文化特证,是土家习俗文化规律性最强,习俗化特征最明显的部分,当然在这些生活习俗的表象之下,真正起作用的依然是土家人的传统思想观念及社会心态。

       五、正确辨识和指称土家族俗是对土家人的尊重 

       浏览和考究古今文献,关于土家族俗的记载与事实有些出入,并存在不准确记录的事实。如“四月八”,《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辞典》说“四月八”是“苗族民间传统的祭祀性节日”。而《湘西文化大辞典》说“四月八”“系湘、黔苗族的最重要节日”。其实“四月八”也是土家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并有大四月八(农历四月十八)、小四月八(农历四月初八)、四月七(农历四月十七或四月初七)之分。

       如果我把你的名字张冠李戴你会怎么想?

       可见正确辨识和指称土家族俗有多么重要。而用口碑语言、民俗活动、民俗实物、古今汉文献为依据对土家族俗俗进行辨识与考证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尹文子·大道上》说“名称者,别彼此而检虚实者也”。名称是用以识别某一个体或一个群体(人或事物)的专门称呼,所以,称谓是代表事物特征的个体。凉亭桥与风雨桥,转角楼与吊脚楼,土家族与土族,赶白虎与敬白虎显然是不同的事物,所隐含的实际意义是不同的。

       1、转角楼与吊脚楼。在土家民间社会称土家特色民居为转角楼,吊脚楼是苗族的通称。
       2、凉亭桥与风雨桥。在土家民间称木质桥梁为凉亭桥。风雨桥是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对木质桥梁的称呼。
       3、赶白虎与敬白虎。在流传土家民间的梯玛仪式中只有赶白虎的仪式而没有敬白虎的仪式。

       最后强调土家族俗的辨识和指称应以民间时态为准,并按民间的说法予以记录,不应以专家的讲法为准绳。

责任编辑
标签语言族称    
0

土家族个融合的民族

时间:2020-03-20 15:28:59

来源:龙山人民政府网

作者:黎代华

斯大林说“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可见,要了解土家族,我们必须从“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共同”切入。

       一、同根共流:土家族是个融合的民族

       族源是根,它隐藏在历史的符号中。神话传说、考古遗迹、古文献、民俗是历史符号的载体。探知土家族源少不了这些历史符号。

       1、神话传说,土家族原始居民的原型。神话传说是文明的起点,是许多重大发现的线索。在上古有五个神话传说与土家族的历史记忆有关。它们就是《开天辟地与伏羲姊妹》、《八部大王的传说》、《罗神公公和罗神娘娘》、《廪君传说》、《盘瓠传说》。

       《开天辟地与伏羲姊妹》、《罗神公公和罗神娘娘》讲述的是土家族先祖兄妹成亲创造土家族的故事。《八部大王的传说》是讲土家族的祖先是“龙哺乳凤遮荫”长成的。

       《廪君传说》说“?君”是土家族的始祖,在西汉《世本》、南朝宋《后汉书》、北魏《水经注》、唐《晋书》、《通典》、《蛮书》中有“?君”传说的记载。其中记载最为详细、且为当今学者研究和引用最多的当属范晔的《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盘瓠传说》说盘瓠是苗族的始祖。故事见载于《后汉书》、《风俗通义》、《搜神记》、《荆楚记》、《溪蛮丛笑》、《辰州府志》等史书和典籍中。提起这个传说,是因为土家族在确定为单一民族前一直是隐藏于苗族中。

       2、透过古文献记载,土家族隐于流中。土家族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可从古文献中寻到影子。在古文献中土家族是没有专称的,在当中的称呼是土家族与其它民族的共称。

       甲骨文:“贞从王伐荆”;
       《书》、《诗》、《国语》《左传》称“蛮”“群蛮”“三苗”。
       《尚书.舜典》:“流共工于幽陵;放?(huan)兜于崇 山;窜三苗于三危,殛(ji)鲧(gun)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诗经》:“蠢尔蛮荆,大邦为仇方叔元老,克壮其优";
       《史记·五帝本纪》“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汉书》称“荆蛮”;
       《后汉书》称“武陵蛮、五溪蛮”;
       《三国志》称“五溪蛮夷”;
       《水经注》(北魏)称“五溪蛮”;
       《宋书》(南朝)始称“五溪蛮、酉溪蛮”;
       《南齐书》(南朝)称“武陵酉溪蛮、荆州蛮”;
       《南史》称“酉溪蛮”;
       《隋书.南蛮传》称“蛮”;
       《唐史》称“五溪蛮、溪州蛮、酉溪蛮”;
       《元和郡县志》(唐)称“仡僚”;
       《宋史.蛮夷传》称“南北江诸蛮、五溪蛮、?僚、蛮僚、土蛮、土民、土人、土兵、土丁、土军”;
       《元史》称“五溪蛮”;
       《明史》称“五溪诸蛮”、“蛮僚”;
       《清史稿》称“土、客、苗民、土籍、客籍”。

       土家族在中原王朝中的称谓由“夷”而“蛮”而“土”的变化,是中原人对土家族这个民族逐渐认识的过程,也是土家族逐渐形成单一民族的过程。

       3、透过今人的研究,土家源多说并存。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是个年轻的民族。1957年1月3日才被国家正式确定为单一的少数民数。第一个提出土家族慨念的是彭心桃。“我是土家族,不是苗族”、“承认土家是单一民族”是她在1950年9月以苗族代表的身份在中南少数民族国庆观礼团在北京观礼期间向中央一些领导人提出的。随后出现了彭武一、潘光旦、田荆贵、邓少琴、柴焕波等研究土家族的专家学者,孳人说、濮人说、?人说、土著说、巴人说、江西说、多源说相继形成。不管各说的观点怎么样,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一致认为土家族在唐末五代时已经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了。

       4.透过石器文化,土家族有原居民。经过考古发掘,在目前土家人的集聚区发现了许多古人类活动的遗迹:石器文化遗址。从酉水流域的里耶溪口、拔茅东洛、清水坪官山堡等旧石器点分别从第四纪黄土亚粘土层内出土了代表旧石器文化的砂岩刮削器、灰质砂岩质砍砸器、黄砂岩砍砸器。在龙山里耶溪口、保靖押巴坪、酉阳县大溪镇笔山坝等地发现的新石器文化点,出土了代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澧水流域、清江流域、乌江中上游都出土了对应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这一切说明酉水、澧水、清江、乌江这两水两江流域曾是古人类-土家原居民:里耶人的生活劳作区和生活空间。一句话,在两江两水流域在人类社会早期,即石器时代有原初人生活,他们就是现在土家族人的源。

       5、透过酉水古城址,文化融合由来已久。《水经注》对酉水流域的城有详细的记载。从《水经注》可以看出,在我国北魏:即公元600年前酉水流域就设立了临江县、充县、无阳县、迁陵(迁陆)县、酉阳县、沅陵县、潘承明城六个县。同时,里耶古城的发现和苗儿滩商周文化遗址的考古认定,进一步说明了酉水流域的文化融合早在秦汉以前就开始了。土家族在没有来得及创造文字,就是说还没有建立自己的国家就被别的民族奴役了,最多就是以一个部落的形式存在。今天的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的现状就是文化同化的一个明证。酉水流域的城说明酉水流域的外来文化由来已久。

       6、土家族源与流的确定。土家族源与流是个文化问题。但文化是一个复合体。从下面的论断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黎代华是中国人”。
       “黎代华是湖南人”。
       “黎代华是湘西州人”。
        “黎代华是龙山人”。
       “黎代华是苗儿滩人”。
       “黎代华是树比人”。
       “黎代华是冲天楼人”。
       “黎代华是黎家人”。

       中国人是国别,湖南人是省别,湘西州人,是州别,龙山人是县别,苗儿滩人是乡(镇)别,树比人是村别,冲天楼人是地别,××家人是家别。通过八个别字,我们从事能看到什么。一目了然,黎代华是某国某省某州某县某乡某村某组某家的人。但不能识别黎代华是什么民族的人。

       推而广之,关于土家族源的孳人说、濮人说、?人说、巴人说、江西说、多源说是不能窥探到土家族源与流的真正意义的。

        我认为,“某某人”与“中国人”的慨念一样,在历史文献中指对国别或部落的指称。而历史文献上记载的濮人、?人、巴人是多民族的聚合体,正如现在的“中国人”一样,包含56个民族,龙山人包含15个民族一样,概念是相同的。

       说到这里我土家族源的问题就很明了了。

       现在的土家人由源与流两部分组成。源是唯一,流是多支。源与流经过千万年的融合,形成了现在的土家族人。

       土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她发端于石器时代,然后经三皇五帝、古商周、秦楚汉,经隋唐元明清,最后结于当代。在这一历史长河中,土家族的原居民与外来民族濮人、孳人、巴人、?人、苗人经过七次大的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土家族。

       第一次融合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前,铁的证据是酉阳杉岭村笔山坝大溪文化遗址;

       第二次融合是舜时代大禹征三苗后,与三苗部落文化的融合;

       第三次融合是在西周,即与濮文化的融合,是在战国楚武王三十七年始开濮地而有之;

       第四次融合是与巴文化的融合,楚灭巴之后;

       第五次融合是与秦文化的融合,秦灭楚之后,里耶秦简是这次融合的佐证;

       第六次融合是在唐末江西彭缄统治溪州后;

      第七次融合是在当代,即与汉文化的融合。

       二、两江两水流域,土家人的世居地

       一说到土家族的疆域,大家就会说“武陵山区”。就会想到武陵山中的市州县。那么武陵山是个什么慨念呢: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柴焕波在《武陵山区古代文化概念》中为武陵山画了一条线,我称它为柴氏线。

       柴氏线中的武陵山为:

       以恩施和清江为界,西北为大娄山余脉;
       西界为乌江。乌江穿行于武陵山与大娄山之间。乌江以西为历史上的夜郎故地;
       东北界与澧阳平原接壤;
       东界为沅江,沅江穿行于武陵山脉与雪峰山之间;
       东南界以五岭和苗岭以北雪峰山以西的沅江中上游流域与珠江流域和湘江资水流域接壤;
       南界以苗岭为界,以南为珠江流域。

       同时,在柴氏线的范围内,柴焕波对土家族的疆域也有一个界定。他说:“土家族在唐宋以后相对稳定的数百年间形成的。它的中心范围在酉水流域和澧水、唐崖和、侑水上游,被界在清江-恩施一线,明代的九溪可视作东北界,武陵山区澧阳平原接壤处曾经是楚人的边僵,以后又成为黔中郡的边界,由来甚久”。这与古文献和武陵山碑刻资料的记载不谋而合。其实,土家族的疆域在历史上是早有定论的:溪州铜柱、汉土疆界碑、苗疆边墙把汉土之间、苗土之间的疆界早已作出了明确的划分界定。

       溪州铜柱原立于永顺县会溪坪野鸡坨下的酉水河岸,后经国务院批准迁至芙蓉镇东侧的花果山上,现陈放在永顺县芙蓉镇溪州民俗风光馆内。溪州铜柱是五代间楚(汉)土之间的疆域及其分界线,是楚(汉)土疆域的盟约书。《宋史.诸蛮传》记,后宋太宗“晋天福中,马希范袭父业,据有湖南。溪州刺史彭士愁等,以溪、锦、蒋州归马氏,立铜柱为界。”苗疆边墙即“苗疆万里墙”,是“中国南方长城”,修于明朝。

       苗疆边墙北起湘西古丈县的喜鹊营,南到贵州铜仁境内的黄会营,实为“民苗界址”,即“民地归民”,“苗地归苗”,即汉民与苗民的地界。以苗疆边墙为界,内(西)为苗地,外(东)为汉地。而在汉地的主要是现在的土家人。从湘西州现行八县市的行政区域可以看出:苗疆边墙以西的花垣、吉首、泸溪、凤凰四县市主要为苗族的集聚区;苗疆边墙以东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四县主要为土家族集聚区。苗疆边墙实为明朝时土家族与苗族的东西界线。

       汉土疆界碑立于清雍正三年秋,是湖广三级衙门会勘、协商后刻做的。碑有两块内容相同,立在容美土司和长阳县的争议地带。一块在采花乡渔泉河村。一块“在五峰镇谢家坪乡竹桥村。《长阳县志》载:“...勘详,以东抵中溪河、南抵水?司、西抵火山后荒、北抵中溪河口,刻立界碑。鱼翅滩、柑子园归汉民赎回...。...汉土疆界碑:在长阳、五峰交界之漂水岩大路上。容美土司未改土归流时,岩上为土界,岩下为汉界,故志碑于此。”目前,在湖北五峰县民间还有“土不过山”的说法。由此可见,汉土疆界碑是清朝时汉土疆界的契约书,是土家族和汉族之间的历史界线:即清江以南和长阳县以西的大部分地区为土家族疆域,清江以北和长阳县以东地区为汉族疆域。

       《土家族简史》、《中国土家族习俗》、《武陵山区古代文化概论》对土家族疆域做了定性描述:“分布在湖南、湖北、四川三省接壤地区。…聚居在湖南西北部的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大庸、古丈等县,泸溪、吉首、花垣、凤凰也有少量分布;…聚居在湖北省西南部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五峰、长阳、利川、恩施、巴东、建始等县;…分布在四川省东南部的酉阳、秀山、石柱、黔江等县。现今的土家族聚居区与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时土司管辖区域基本吻合,为湖广五大土司(永顺司、保靖司、容美司、散毛司、施南司)和四川酉阳司、石柱司的治地”。

       通过对溪州铜柱、汉土疆界碑、苗疆边墙和现行土家族行政区域进行对比性考察后发现:土家族的历史疆域为武陵山区的两江两水流域。两江为,乌江、清江;两水为酉水、澧水。若要进一步明确,即乌江中上游东岸及西岸一部;清江中上游;酉水流域;澧水中上游。也就是说两江两水流域是土家原始居民的生活生产区域。

       三、土家语言,识别土家族的主要标识

       语言是民族的象征,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土家族地区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龙山、永顺、古丈等土家族聚居地区的少数地区还完整地保留着土家语。据统计,全国土家族人口为800多万,目前尚能说土家语的只有9万多人,而在这能说土家语的9万多人中,龙山县就占了80%,达7万多人。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暂入彝语支。土家语叫毕兹煞,有完整的语音、语法、词汇体系。明正德年间曾下令土司后代必学汉语否则不准袭职开始,土家语逐步被汉语取代。改土归流以后,政府全面推行汉语,汉化速度加快。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土家语迅速退化。

       根据土家族汉化的程度,土家族集聚区两江两水流域可划分为三个区域:双语区;汉语区但存留有明显的土家族俗;汉语区但土家族俗完全退化。

       土家语与汉文对照;
       土家族-毕兹卡;土家语-毕兹煞;我的屋-伢捏挫;做得好-日西擦;挑水-泽克。
       天-墨;太阳-劳尺;月亮-苏苏;今年-农拜 ;风-热苏;
       眼睛-罗补;头-扩巴;
       女人-麻麻爹;男人-裸巴爹;老师-破嘎 。
       一-拉补;二-捏补;三-梭补;四-惹补;五-翁补;六-窝补;七-捏补;八-叶补;九-格补;十-嘿补。 
       肉-食; 吃肉-食嘎;酒-惹;要吃酒-惹湖夺;吃一口 - 惹那子湖;干杯-湖极多;酒醉-惹姐;吃饭-蛮蛮嘎;要吃水-泽湖多。
       蛇-沃;牛-物;狗-哈列;猪-子。斤-起。

       四、土家族俗是土家人共同经济基础和心理素质的载体

       我县民风淳朴,历史悠久,经过亘古的演变,县境流存有三大主流文化,即以土家文化为主的民族文化,以里耶秦汉文化为主的历史文化,以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群为主的红色文化。经全县的文化遗产普查,全县共有文物保护单位253处,其中国家级2处,省级8处,州级8处,县级253处;共有10大类20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国家级代表作6个,省级10个,州级39个,县级101个。目前,全县共有国字号文化品牌40个。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地质公园、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里耶)、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中国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土家织锦之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土家织锦工艺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它们是土家族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的载体。如住土家屋、讲土家话、过土家年、跳土家舞、唱土家歌、做梯玛、织花、打溜子等。下面从建筑、工艺、崇拜、节庆4个方面对土家族俗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1、土家建筑,会说话的土家族俗。土家建筑不但是土家优秀的文化遗产,而且还是土家族俗的载体,表现在选址规划、组合布局、营造法式、外观形制、细部装饰、称谓名称等方面。

       “虽由人造,宛自天开”。

       土家建筑有单体和合体之分。单体有瓦屋、岩屋、茅屋、泥屋之谓。合体有四楼两屋一桥之说:即转角楼、冲天楼、望月楼、跑马楼、窨子屋、四水屋和凉亭桥。表现形式有二合水、三合水、四合水之别。它们是土家建筑的标志性符号。作为土家建筑文化的“活化石”,土家建筑有着完整的价值系统,有着崇高历史、艺术、工艺、民俗学价值。

       “山歌好唱难起头,木匠难起转角楼,岩匠难打岩狮子,铁匠难滚铁绣球”、“千斤朝门四两屋”、“八字朝门向南开,有礼无钱莫进来”,“你屋雄你屋雄,难莫没起转角楼”,“八字朝门向南开,有礼无钱莫进来”的土家民谚体现的就是土家建筑的民俗学价值。

       “四川有座峨眉山,离天只有三尺三。树比有座冲天楼,一只角升到天里头”。目前,在武陵山中,土家冲天楼只有在太阳河流域的树比村可以看到。冲天楼八卦构造的空中排水系统是中国建筑的一绝。

       “鲁班字”是土家建筑的绝技,是土家木匠标记建筑构件的工艺符号。一座凉亭桥或一栋土家民居有上百或上千的建筑构件,加工完成后成堆、随机地码在一起,排扇时又随机地从上百或上千的建筑构件中信手拈来,这完全归功于构件上标注的“鲁班字”。常用鲁班字有22个字,有表方位词的;表大小的;表建筑名称材料名称的。

       2、传统工艺,土家人共同的经济基础。土家族的经济是渔猎经济开始的,然后经过了半渔猎半农耕、农耕、手工业时代。土家传统工艺与农耕经济一样是土家传统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土家农耕经济保持自给自足,而土家传统手工艺却具备了市场交易的份额。土家传统工艺是指世代相传,具有百年以上历史以及完整工艺流程,采用天然材料制作,具有鲜明土家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工艺品种和技艺。从事土家传统工艺领域设计、制作工作的专业人员叫做土家传统工艺师。根据国资委商业技能鉴定中心、全国促进传统文化发展工程的规定,中国传统工艺有14大类。通过对比参照土家传统工艺有12大类。

       1)工具器械制作:有油坊、碓磨坊、拉拉渡营造技艺;
       2)传统饮食加工,有酒、醋、酱油、霉豆腐、腊肉、酸菜制作技艺。
       3)传统建筑营造,有土家民居、凉亭桥营造技艺。
       4)雕塑技艺,有土家石雕、木雕、竹刻、泥塑技艺。
       5)织染技艺,有土家织锦、家机布纺织、土家刺绣、土家挑花技艺。
       6)编织技艺,有竹编、草编、棕编、藤编的制作技艺。
       7)陶瓷技艺,有紫砂陶、砖瓦制作技艺。
       8)金属冶煅加工工艺,包括土家铁艺。
       9)土家生漆采割加工技艺。
       10)土家家具制作技艺。
       11)文房四宝制作,包括水磨香车、墨、砚、颜料制作技艺。

      其中,土家织锦、紫砂陶、土家编织、土家雕刻、民居营造、霉豆腐加工、腊肉加工、土家酒酿造目前还流行于土家民间社会,为土家人创造着不菲的财富;土家生漆、桐油、茶油曾一度主宰着土家民间社会的经济命脉。

       从事土家工艺的人,在土家族地区人们叫他为匠人,或手艺人。从事什么就叫什么匠。如木匠、漆匠、瓦匠、岩匠等。土家民间有“九佬十八匠”之说。九佬是指撬猪佬、杀猪佬、编织佬、榨油佬、剃头佬、补锅佬、渡船佬、打卦佬、赶仗佬。十八匠是指木匠、瓦匠、岩匠、金匠、银匠、铜匠、铁匠、锡匠、雕匠、蔑匠、染匠、画匠、皮匠、弹匠、鼓匠、伞匠、漆匠、椅匠等。

       3、土家崇拜,是土家人共同心理素质的反映。土家崇拜是人对于未知的、可能产生巨大正向价值的自然力量或社会力量的敬佩心理,并且无条件地服从它的驱使。通常崇拜与宗教或信仰有关,通过个体的赞扬、荣耀、虔诚与爱心等特殊举动表现出来的。在我们土家族地区具体表现为鬼神崇拜。 

       土家族崇尚“万物有灵”,这种思想通过梯玛神术及民间巫术表现出来的。在土家民间这些巫术无处不在。具体表现形式为自然崇拜、祖先崇拜。 

       土家人祖先崇拜主要表现在家先崇拜和对祖先神的崇拜。家先崇拜具体表现在祭祀家先的活动中,通过节庆祭祀、婚育祭祖、日常祭祀表现出来。祖先神的崇拜具体表现在祭土王、八部大神的活动中。祭祀活动一般都在摆手堂、庙、祠堂中定期祭祀。祖先神的祭祀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淡化或消失了。土家族人除了对祖先神、家先的崇拜外,还有对“梯玛”的崇拜。“梯玛”,汉语称“土老司”。土家语为敬神的人。“梯玛”是土家村寨行政权和神权的操控者,不仅主持民间宗教仪式,还管理着土家民间的社会事务。

       自然崇拜是土家人对自然的敬畏心理的表现,在今日的土家民间社会比比皆是。土家人认为万物皆有神,日、月、星、辰、雷、雨是神,山、水、石、洞、树是神,总之,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神。是神,只要你崇敬她,她就可护佑你。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把自然界与人们生存密切相关的各种自然现象都当作神灵来崇拜。于是天神、雷神、地神、山神、洞神、水神、草神、树神、石神,岩神、井神就顺应而生。树崇拜、岩崇拜、水崇拜、洞崇拜、井崇拜祭祀现场:树上红、洞上红、岩上红以及在树下、岩下、水边、井旁、洞下的灰场就是土家就是自然崇拜的体现。

       在土家族聚居区重祠祀,敬鬼神,人们的生活从未离开过神灵的参与,仪式古朴浓郁。古文献对此有着详细的记载。如:《旧唐书》“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永顺宣慰司志》:“古设庙以祀八部大神。每年正月初一,巫祀试白水牛,以祈一年休祥”;《永顺府志》:土人“三月杀白羊,击鼓吹笙,曰祭鬼。……四月十八、七月十五夜祀祖,又祭婆婆庙。六月中,炊新米,宰牲,亦曰祭鬼。九月九日,合寨宰牲祀重阳,以报土功。十二月二十八日夜祭祖,亦曰祭鬼,禁闻猫犬声”;《古丈坪厅志》:“土俗,各寨有摆手堂,每岁正月初三至初五、六夜,鸣锣击鼓,男女聚集,摇摆发喊,名曰摆手,以祓不详。……惟人死不用僧道,只用土老师作法,神为旧宣慰社把,如彭王、田大汉、向老倌入云”。 

       4、土家节庆,土家族俗的综合体现 据《龙山县志》(嘉庆版)记载,在清王朝时,龙山地域城乡有“元旦”、“元宵”、“惊蛰”、“春社”、“三月三”、“清明”、“谷雨”、“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七”、“月半”、“八月二”、“中秋”、“重阳”、“十月”、“十一月”、“土家年”等18个传统节日。其中,“元旦”、“元宵”、“惊蛰”、“春社”、“端午”、“七月七”、“八月二”、“中秋”、“重阳、十月”、“十一月”是汉传节日,“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月半”、“土家年”是土家族的节日,“端午”、“重阳”传到土家族地区后有了土家族的味道,有了大、小之分。

      土家年是一个时间段,有一个年期,从土家小年开始到正月十五是土家人过年的日子。除夕之前是过年,十五之前是拜年。土家年期的天数刚好是正月十五加上土家小年后的日子-23天,数字刚好与小年前的日子-腊月二十三日相等。土家人出了正月初一有上山背柴的习俗外,在年期不劳不作,尽情的享受天伦之乐和年味。把一年来积攒来的最好的东西都拿在年期享受。土家族要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谓之土家年。其实,土家年期要从冬月的第一个红杀日土家山寨开始杀年猪吃刨弹肉的。

       土家节庆是土家服饰的大展示,是土家饮食的大演练,是土家祭祀的大揭密,是土家民俗的大舞台。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土家族地区,土家人在生育、寿诞、婚姻、丧葬、衣食、住、行及祭祀、交际等方面的风俗习惯,最能体现土家族习俗的文化特证,是土家习俗文化规律性最强,习俗化特征最明显的部分,当然在这些生活习俗的表象之下,真正起作用的依然是土家人的传统思想观念及社会心态。

       五、正确辨识和指称土家族俗是对土家人的尊重 

       浏览和考究古今文献,关于土家族俗的记载与事实有些出入,并存在不准确记录的事实。如“四月八”,《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辞典》说“四月八”是“苗族民间传统的祭祀性节日”。而《湘西文化大辞典》说“四月八”“系湘、黔苗族的最重要节日”。其实“四月八”也是土家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并有大四月八(农历四月十八)、小四月八(农历四月初八)、四月七(农历四月十七或四月初七)之分。

       如果我把你的名字张冠李戴你会怎么想?

       可见正确辨识和指称土家族俗有多么重要。而用口碑语言、民俗活动、民俗实物、古今汉文献为依据对土家族俗俗进行辨识与考证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尹文子·大道上》说“名称者,别彼此而检虚实者也”。名称是用以识别某一个体或一个群体(人或事物)的专门称呼,所以,称谓是代表事物特征的个体。凉亭桥与风雨桥,转角楼与吊脚楼,土家族与土族,赶白虎与敬白虎显然是不同的事物,所隐含的实际意义是不同的。

       1、转角楼与吊脚楼。在土家民间社会称土家特色民居为转角楼,吊脚楼是苗族的通称。
       2、凉亭桥与风雨桥。在土家民间称木质桥梁为凉亭桥。风雨桥是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对木质桥梁的称呼。
       3、赶白虎与敬白虎。在流传土家民间的梯玛仪式中只有赶白虎的仪式而没有敬白虎的仪式。

       最后强调土家族俗的辨识和指称应以民间时态为准,并按民间的说法予以记录,不应以专家的讲法为准绳。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