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山水芙蓉镇”民族文化影视基地可行性调研报告

时间:2020-03-20 15:28:59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
                  作者:刘跃 罗奋飞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的芙蓉镇因小说《芙蓉镇》改编的同名电影《芙蓉镇》在此拍摄而得名。芙蓉镇是一座具有两千年历史的古镇,位于酉水之滨,距县城51公里。原为西汉酉阳县治所,因得酉水舟楫之便,上通川黔,下达洞庭,自古为永顺通商口岸,素有“楚蜀通津”之称。享有酉阳雄镇、湘西“四大名镇”、“小南京”之美誉。

    芙蓉镇不仅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千年古镇,也是融自然景色与古朴的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又是猛洞河风景区的门户、一个寻幽访古的最佳景点。四周是青山绿水,镇区内是曲折幽深的大街小巷,临水依依的土家吊脚木楼以及青石板铺就的五里长街,处处透析着淳厚古朴的土家族民风民俗,让游人至此赞不绝口,留连忘返。前《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胡绩伟先生游览猛洞河和芙蓉镇以后作词赞道:“武陵山秀水幽幽,三峡落溪州。悬崖壁峭绿油油,悠悠荡华舟。烹鲜鱼,戏灵猴,龙洞神仙游,芙蓉古镇吊脚楼,土家情意稠。”

    努力打造“山水芙蓉镇”影视基地,即以影视拍摄、影视创作、影视制作、影视服务、影视旅游、土家文化展示展演等为主要内容,积极吸引国内外影视知名企业或机构入驻,打造集创作、生产、营销、展示、娱乐、旅游为一体的武陵山区最完美、国内外知名的影视文化产业基地,将是永顺县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中的又一力作。笔者就“山水芙蓉镇”影视基地可行性开展了细致调研,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可以支撑这个优势项目。

    一、 国家政策鼎力支持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在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中突出了民族文化产业。推进特色民族文化品牌传承与保护。加强对片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抢救、整理和展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建立武陵山中华民俗文化研究基地,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大力打造民族文化精品工程,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和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完善民族文化设施,策划建设武陵山综合图书馆、武陵山大剧院、武陵山多民族博物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加强民族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建设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园和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推进特色民族村寨保护与开发,改造建设中心城市及具有民族特色的重点城镇民族文化艺术馆,支持建设民族文化影视中心。重点支持西兰卡普、刺绣等民族工艺品发展。

    永顺县在武陵山片区的区位优势明显,可以以武陵山片区为依托,以土家族、苗族民族文化为基础,整合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资源,整体打造成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影视基地,可以将湖南省、湖北省、贵州省和重庆市相关的民族文化密切联系起来,在影视基地内共同给予保护展示,集体彰显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特色。

    芙蓉镇交通优势明显,张花高速、吉恩高速均与芙蓉镇距离很近,正处于张家界与吉首的连接线上。

    二、 民族文化特色明显

    永顺县是一个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民族文化特色明显,这里有中国土家第一村——双凤村,有毛古斯舞和摆手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可以开展土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歌舞器乐民俗表演,土家巫傩绝技表演,土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手工技艺表演,土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生产生活类表演和展示。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主要聚居在湘鄂川黔渝边相毗邻的武陵山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较晚进入的一员。虽然土家族是中华民族的新成员,但土家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由于土司政权长达800余年的统治时期,该地区保持了相对稳定,土家族民族文化得以较好地保存下来,主要表现形式有口头文学、书面文学、舞蹈、戏剧、音乐、工艺美术等。
土家族口头文学主要有民歌、民间传说。民歌流传至今的有传统古歌、挖土锣鼓歌、仪式歌、哭嫁歌、情歌、民间传说等,现收集有3500多首。传统古歌全用土家族语言演唱,至今仍流传的有《打猎歌》、《梯玛神歌》、《摆手歌》等,以摆手歌最为有名,被誉为民间文学之瑰宝。挖土锣鼓歌是土家人民协作劳动时随锣鼓伴唱的一种长歌,以一唱一答的形式唱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仪式歌是土家族举行婚丧喜庆等仪式时唱的歌,形式有单唱、联唱、对唱等,现在农村普遍流行的为唱《孝歌》、《上梁歌》、《拦门歌》等。哭嫁歌的形成和发展,与长期封建社会制度下土家族妇女悲惨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经历代相传,不断加工丰富而定型,以出闺的姑娘主哭,亲朋好友陪哭,内涵丰富,情真意切,现在的歌词内容虽与旧社会时期大相径庭,但哭嫁形式仍广为流行。情歌是土家族男女青年表达追求和爱情的一种歌谣,句式多为七字四句一节或七字五句一节,歌词多为即兴抒情,语言质朴,情意绵绵。民间传说主要有故事、神话、传说、寓言等,形式活泼多样,现收集有1300多个,题材范围很广,包括土家族历史变迁、英雄人物、山川景物、爱情生活、民族节日等,是土家族人民最喜闻乐见的一种口头文学。

    土家族书面文学由于本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而形成较晚。“改土归流”前虽已出现土家族文人,但人数不多,留下的作品主要是谱书、志书或碑文之类。“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清廷取消了土司时代不准土民读书识字的禁令,并在科举中规定“土三客一”的录取制度,由此陆续出现了一些土家族知识分子,特别是民国以来,文人尉起,土家族书面文学作品日益增多。书面文学作品中出现最多、最能反映土家族风土人情的是“竹枝词”,现存有300余首,一些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描写司城古都繁盛时期的“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脍炙人口,传播甚广。

    土家族舞蹈、戏剧、音乐极富民族特色。舞蹈主要有摆手舞、八宝铜铃、梅山舞、茅古斯等,现收集有各类舞蹈动作近千个,其中摆手舞和茅古斯是土家族大型歌舞,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戏剧、曲艺、音乐的内容十分丰富,现收集有民间器乐曲牌23种6540多个、曲艺曲目14种125个、戏曲音乐曲牌23种640多条。戏剧主要有汉戏、高腔戏、阳戏、花灯戏等,曲艺主要有渔鼓、三棒鼓、莲花闹、玩干龙船等。音乐有吹奏乐和打击乐两类,吹奏乐主要有吹木叶、咚咚喹、吹牛角等,打击乐中最具特色的为打溜子,现收集有曲牌150多套,富于变化,旋律感强,深受土家人民的喜爱,其中“小八歌”获国家民族音乐一等奖,“大八歌”多次出访欧美。
土家族工艺美术形式多样,有纺织、编织、刺绣、挑花、牵花、绘画、雕刻、剪纸、纸扎等,现收集有各类民间工艺美术样品1000多种,其中以打花被面(土家语叫“西兰卡普”)最为有名,它是土家族妇女绣制的一种工艺品,用五彩丝线编织而成,传统图案有120多种,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图案内容不断丰富,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是当地最主要的旅游工艺品,出口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 古镇风景别具一格

    芙蓉镇原名王村,有2000多年历史,因电影《芙蓉镇》而得名,在这五里的青石板街上,你还能找到当年电影中的“113号刘晓庆米豆腐”。“溪州铜柱”、“土家文化”、“大瀑布”、“中国十大美丽乡镇”.……太多的标签可以贴给这座千年古镇。曾经的族人在这里占山为王,在这兵家必争的关隘要地,垒砌着自己的土司王朝,在自己的领土上修养生息。山崖瀑布上的土家吊脚楼,古镇三面环水,一面靠山,融自然景色与古朴民风为一体,“一街、一溪、一瀑”浑然天成,孕育着湘西的土家文化。
  
    舌尖上的芙蓉镇:这里最著名的莫过于米豆腐了,此外还有土家牛头宴、桂花鱼、螺蛳肉、酥糖饼、土王糕和特色姜糖等。

    四、 产业链条极易形成

    在产业链上,以“山水芙蓉镇、中国土家根”整合芙蓉镇文化旅游,在芙蓉镇营造新型的芙蓉文化的同时,决不能丢弃和偏废原来已经有一定基础的电影文化、土家文化、山水文化。我在此提出芙蓉镇发展“芙蓉文化”并不是为了取代这三种文化,而是在提倡新的旅游文化的同时,对 “芙蓉文化——土家族文化——芙蓉镇电影文化——山水文化”四者进行整合,做到旅游文化的“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芙蓉镇的“花事”旅游活动可以与芙蓉镇其它旅游文化活动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如与芙蓉镇电影文化相结合,在利用芙蓉电影文化元素的时候重点突出其与“芙蓉”相关的内容;在运作芙蓉镇土家族文化和山水文化时,可以尽量找到与芙蓉文化的契合点,创意出新的旅游火花。

    芙蓉镇文化旅游的整合,我看最终还应该是以“芙蓉文化”和“土家族文化”为重心,其它文化为辅助,进行整合开发。目前来看,芙蓉文化和土家族文化在芙蓉镇都兼具“形”与“神”相结合的特点。可以以“山水芙蓉镇、中国土家根”为宣传口号,整合芙蓉镇文化旅游,牢牢抓住芙蓉文化和土家根源文化做文章。

    将芙蓉文化当成旅游事件的创意元素,可持续地吸引游客。通过举办“赏花节”、“用花节”、“画花节”、“咏花节”等形式,可举办多种旅游创意活动。如赏花节可在九十月金秋日节,也是旅游的良好季节,这时正是芙蓉花盛开的季节,观芙蓉斗艳,将成为芙蓉镇品牌吸引力;如举办用花节,就是展销以芙蓉为原料的旅游商品,画花节或咏花节就是举办文化活动,发挥绘画和写作方面的文化意蕴,将芙蓉镇的芙蓉文化进行宣传推广。

    以芙蓉为品牌营销口号,宣传芙蓉镇的芙蓉文化。山水芙蓉镇芙蓉斗艳,形成武陵山片区的又一大特色、新特色、奇特色。

    总之,努力打造“山水芙蓉镇”民族文化影视基地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中不可多得的产业机遇,也是民族文化在保护传承中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佳切入点,将为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做出一个优秀的典范,必将带动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责任编辑
标签药膳食疗    
0

“山水芙蓉镇”民族文化影视基地可行性调研报告

时间:2020-03-20 15:28:59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作者:刘跃 罗奋飞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的芙蓉镇因小说《芙蓉镇》改编的同名电影《芙蓉镇》在此拍摄而得名。芙蓉镇是一座具有两千年历史的古镇,位于酉水之滨,距县城51公里。原为西汉酉阳县治所,因得酉水舟楫之便,上通川黔,下达洞庭,自古为永顺通商口岸,素有“楚蜀通津”之称。享有酉阳雄镇、湘西“四大名镇”、“小南京”之美誉。

    芙蓉镇不仅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千年古镇,也是融自然景色与古朴的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又是猛洞河风景区的门户、一个寻幽访古的最佳景点。四周是青山绿水,镇区内是曲折幽深的大街小巷,临水依依的土家吊脚木楼以及青石板铺就的五里长街,处处透析着淳厚古朴的土家族民风民俗,让游人至此赞不绝口,留连忘返。前《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胡绩伟先生游览猛洞河和芙蓉镇以后作词赞道:“武陵山秀水幽幽,三峡落溪州。悬崖壁峭绿油油,悠悠荡华舟。烹鲜鱼,戏灵猴,龙洞神仙游,芙蓉古镇吊脚楼,土家情意稠。”

    努力打造“山水芙蓉镇”影视基地,即以影视拍摄、影视创作、影视制作、影视服务、影视旅游、土家文化展示展演等为主要内容,积极吸引国内外影视知名企业或机构入驻,打造集创作、生产、营销、展示、娱乐、旅游为一体的武陵山区最完美、国内外知名的影视文化产业基地,将是永顺县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中的又一力作。笔者就“山水芙蓉镇”影视基地可行性开展了细致调研,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可以支撑这个优势项目。

    一、 国家政策鼎力支持

    《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在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中突出了民族文化产业。推进特色民族文化品牌传承与保护。加强对片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抢救、整理和展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建立武陵山中华民俗文化研究基地,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大力打造民族文化精品工程,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和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完善民族文化设施,策划建设武陵山综合图书馆、武陵山大剧院、武陵山多民族博物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加强民族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建设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园和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推进特色民族村寨保护与开发,改造建设中心城市及具有民族特色的重点城镇民族文化艺术馆,支持建设民族文化影视中心。重点支持西兰卡普、刺绣等民族工艺品发展。

    永顺县在武陵山片区的区位优势明显,可以以武陵山片区为依托,以土家族、苗族民族文化为基础,整合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资源,整体打造成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影视基地,可以将湖南省、湖北省、贵州省和重庆市相关的民族文化密切联系起来,在影视基地内共同给予保护展示,集体彰显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特色。

    芙蓉镇交通优势明显,张花高速、吉恩高速均与芙蓉镇距离很近,正处于张家界与吉首的连接线上。

    二、 民族文化特色明显

    永顺县是一个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民族文化特色明显,这里有中国土家第一村——双凤村,有毛古斯舞和摆手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可以开展土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歌舞器乐民俗表演,土家巫傩绝技表演,土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手工技艺表演,土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生产生活类表演和展示。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主要聚居在湘鄂川黔渝边相毗邻的武陵山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较晚进入的一员。虽然土家族是中华民族的新成员,但土家先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由于土司政权长达800余年的统治时期,该地区保持了相对稳定,土家族民族文化得以较好地保存下来,主要表现形式有口头文学、书面文学、舞蹈、戏剧、音乐、工艺美术等。
土家族口头文学主要有民歌、民间传说。民歌流传至今的有传统古歌、挖土锣鼓歌、仪式歌、哭嫁歌、情歌、民间传说等,现收集有3500多首。传统古歌全用土家族语言演唱,至今仍流传的有《打猎歌》、《梯玛神歌》、《摆手歌》等,以摆手歌最为有名,被誉为民间文学之瑰宝。挖土锣鼓歌是土家人民协作劳动时随锣鼓伴唱的一种长歌,以一唱一答的形式唱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仪式歌是土家族举行婚丧喜庆等仪式时唱的歌,形式有单唱、联唱、对唱等,现在农村普遍流行的为唱《孝歌》、《上梁歌》、《拦门歌》等。哭嫁歌的形成和发展,与长期封建社会制度下土家族妇女悲惨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经历代相传,不断加工丰富而定型,以出闺的姑娘主哭,亲朋好友陪哭,内涵丰富,情真意切,现在的歌词内容虽与旧社会时期大相径庭,但哭嫁形式仍广为流行。情歌是土家族男女青年表达追求和爱情的一种歌谣,句式多为七字四句一节或七字五句一节,歌词多为即兴抒情,语言质朴,情意绵绵。民间传说主要有故事、神话、传说、寓言等,形式活泼多样,现收集有1300多个,题材范围很广,包括土家族历史变迁、英雄人物、山川景物、爱情生活、民族节日等,是土家族人民最喜闻乐见的一种口头文学。

    土家族书面文学由于本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而形成较晚。“改土归流”前虽已出现土家族文人,但人数不多,留下的作品主要是谱书、志书或碑文之类。“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清廷取消了土司时代不准土民读书识字的禁令,并在科举中规定“土三客一”的录取制度,由此陆续出现了一些土家族知识分子,特别是民国以来,文人尉起,土家族书面文学作品日益增多。书面文学作品中出现最多、最能反映土家族风土人情的是“竹枝词”,现存有300余首,一些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描写司城古都繁盛时期的“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脍炙人口,传播甚广。

    土家族舞蹈、戏剧、音乐极富民族特色。舞蹈主要有摆手舞、八宝铜铃、梅山舞、茅古斯等,现收集有各类舞蹈动作近千个,其中摆手舞和茅古斯是土家族大型歌舞,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戏剧、曲艺、音乐的内容十分丰富,现收集有民间器乐曲牌23种6540多个、曲艺曲目14种125个、戏曲音乐曲牌23种640多条。戏剧主要有汉戏、高腔戏、阳戏、花灯戏等,曲艺主要有渔鼓、三棒鼓、莲花闹、玩干龙船等。音乐有吹奏乐和打击乐两类,吹奏乐主要有吹木叶、咚咚喹、吹牛角等,打击乐中最具特色的为打溜子,现收集有曲牌150多套,富于变化,旋律感强,深受土家人民的喜爱,其中“小八歌”获国家民族音乐一等奖,“大八歌”多次出访欧美。
土家族工艺美术形式多样,有纺织、编织、刺绣、挑花、牵花、绘画、雕刻、剪纸、纸扎等,现收集有各类民间工艺美术样品1000多种,其中以打花被面(土家语叫“西兰卡普”)最为有名,它是土家族妇女绣制的一种工艺品,用五彩丝线编织而成,传统图案有120多种,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图案内容不断丰富,生产规模日益扩大,是当地最主要的旅游工艺品,出口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 古镇风景别具一格

    芙蓉镇原名王村,有2000多年历史,因电影《芙蓉镇》而得名,在这五里的青石板街上,你还能找到当年电影中的“113号刘晓庆米豆腐”。“溪州铜柱”、“土家文化”、“大瀑布”、“中国十大美丽乡镇”.……太多的标签可以贴给这座千年古镇。曾经的族人在这里占山为王,在这兵家必争的关隘要地,垒砌着自己的土司王朝,在自己的领土上修养生息。山崖瀑布上的土家吊脚楼,古镇三面环水,一面靠山,融自然景色与古朴民风为一体,“一街、一溪、一瀑”浑然天成,孕育着湘西的土家文化。
  
    舌尖上的芙蓉镇:这里最著名的莫过于米豆腐了,此外还有土家牛头宴、桂花鱼、螺蛳肉、酥糖饼、土王糕和特色姜糖等。

    四、 产业链条极易形成

    在产业链上,以“山水芙蓉镇、中国土家根”整合芙蓉镇文化旅游,在芙蓉镇营造新型的芙蓉文化的同时,决不能丢弃和偏废原来已经有一定基础的电影文化、土家文化、山水文化。我在此提出芙蓉镇发展“芙蓉文化”并不是为了取代这三种文化,而是在提倡新的旅游文化的同时,对 “芙蓉文化——土家族文化——芙蓉镇电影文化——山水文化”四者进行整合,做到旅游文化的“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芙蓉镇的“花事”旅游活动可以与芙蓉镇其它旅游文化活动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如与芙蓉镇电影文化相结合,在利用芙蓉电影文化元素的时候重点突出其与“芙蓉”相关的内容;在运作芙蓉镇土家族文化和山水文化时,可以尽量找到与芙蓉文化的契合点,创意出新的旅游火花。

    芙蓉镇文化旅游的整合,我看最终还应该是以“芙蓉文化”和“土家族文化”为重心,其它文化为辅助,进行整合开发。目前来看,芙蓉文化和土家族文化在芙蓉镇都兼具“形”与“神”相结合的特点。可以以“山水芙蓉镇、中国土家根”为宣传口号,整合芙蓉镇文化旅游,牢牢抓住芙蓉文化和土家根源文化做文章。

    将芙蓉文化当成旅游事件的创意元素,可持续地吸引游客。通过举办“赏花节”、“用花节”、“画花节”、“咏花节”等形式,可举办多种旅游创意活动。如赏花节可在九十月金秋日节,也是旅游的良好季节,这时正是芙蓉花盛开的季节,观芙蓉斗艳,将成为芙蓉镇品牌吸引力;如举办用花节,就是展销以芙蓉为原料的旅游商品,画花节或咏花节就是举办文化活动,发挥绘画和写作方面的文化意蕴,将芙蓉镇的芙蓉文化进行宣传推广。

    以芙蓉为品牌营销口号,宣传芙蓉镇的芙蓉文化。山水芙蓉镇芙蓉斗艳,形成武陵山片区的又一大特色、新特色、奇特色。

    总之,努力打造“山水芙蓉镇”民族文化影视基地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中不可多得的产业机遇,也是民族文化在保护传承中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佳切入点,将为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做出一个优秀的典范,必将带动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