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0-03-20 15:28:59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

                             作者:杨志今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是整个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文化工作越来越重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文化建设作为国家“四位一体”建设的重要内容,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逐步形成了新的文化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也开创了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党的十六大要求“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发掘和保护。2009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把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论述着墨之多、分量之重,在中央历次全会文件中是前所未有的。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国家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坚强决心,也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方面大力支持下,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民族8省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增速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初步扭转了与其他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态势,取得了令人欢欣鼓舞的巨大成绩。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构建覆盖城乡、普遍均等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具有基础性作用,对于文化建设相对薄弱的民族地区来讲更是如此。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仅可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还能够促进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为加强民族团结、提升民族凝聚力提供有力保障。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民族地区各级文化部门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各有关部门文化文物对口支援帮助下,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部署,坚持把保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放在突出位置,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为重点,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是民族地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公共文化阵地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中央财政补助中西部38.57亿元,建设了2.34万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其中补助民族地区达9.13亿元。内蒙古乌兰恰特大剧院、宁夏图书馆、西藏藏戏艺术中心等一大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截至“十一五”末,8个民族省区已经建成县级以上博物馆394个,公共图书馆635个、文化馆(群众艺术馆)75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283个,村文化室31273个,每10万人拥有的文化单位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创建城市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创新管理体制,促进和带动了整个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高。博物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作全面展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和春雨工程等取得实效,为解决民族地区群众“读书难、看戏难、参与活动难”等问题创造了条件。其中,“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开展三年来,共有20多个内地省(市)和单位组成30多支志愿团,招募近2000名文化志愿者,为边疆民族省(区)提供文化服务,先后组织文艺演出300多场,业务培训1400多学时,文化展览400多天,惠及群众达数十万人次。

  三是少数民族特色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深入发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一大批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在民族地区城乡基层广泛发展,活跃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内蒙古草原文化节、西藏拉萨雪顿节、新疆“麦西热甫”等一批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群众文化活动,影响力逐步扩大,导向性、示范性不断增强。结合“三下乡”“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开展,甘肃、广西等地推出的“千台大戏送农村”“和谐文化在基层”等文化下乡活动广受基层群众欢迎。同时,一批优秀少数民族群众文艺作品走出国门,走向国际舞台,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亮点。

  四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更加健全。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民族地区濒危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收到实效。名录体系不断完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19项中,少数民族有433项,占35.5%。至此,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全国36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少数民族项目有14项。文化部命名的三批共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少数民族传承人有393名。从2008年起,文化部开展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现已设立的1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有5个为少数民族实验区,有力推进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

  当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面临的机遇

  从整体情况看,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已经进入了整体推进、科学发展、全面提升的新阶段。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与全国其他地区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与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制约少数民族公共文化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还比较多。比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相对薄弱,综合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均衡,一些偏远农牧区群众的文化生活依然贫乏;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基层文化队伍素质有待提升,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历史形成的,有的是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力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当前,加快推进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存在困难和挑战,也面临着大好机遇。一是中央和各地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高度重视,在政策、资金、项目等各个方面支持力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和有关文件出台,营造出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政策环境;二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以及国家实施一系列重大专项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势头很好,人们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三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为当地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文化条件;四是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喜爱文化,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旺盛,为公共文化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动力。

  
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和举措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部根据这一要求,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即: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依循“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路径,着力保障城乡居民基本文化需求,着力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广覆盖、高效能”,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这既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更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努力方向。

  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按照既定的目标任务,把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利用好,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发挥好,把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保护和引导好。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基本职责。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如何,与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各级政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主体,应当树立文化民生理念,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推进文化工作的首要任务,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年终绩效考核指标,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力争取得新的更大突破。各级文化部门应当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积极主动地做好工作,定期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争取相关部门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努力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创新服务方式,提升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民族地区大多地广人稀,固定文化设施覆盖范围有限。因此,要根据实际需要创新服务手段,最大限度发挥文化设施的阵地作用。实践证明,流动文化服务、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和群众服务网点建设等,是民族地区开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方式。在流动文化服务方面,可以通过配备流动服务车、设立基层流动服务点等多种方式,扩大服务范围,努力消除公共文化服务空白点;在数字文化建设方面,依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进电子阅览室和数字图书馆建设,加强与广电部门合作,整合译制少数民族语言资源,通过电视、互联网等传播载体,提升民族地区基层文化单位信息化服务水平;在拓展基层文化服务网络方面,支持民族地区特别是农牧区群众性的文化户、文化大院建设,加强工作指导,使其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补充和延伸。

  三是突出民族特色,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文化活动和文艺创作繁荣发展。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是歌的海洋、舞的故乡。事实证明,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是有影响力的东西,就越是有生命力的东西。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创作民族文艺作品,要深入挖掘民族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生动反映少数民族的现实生活,展示各民族群众美好的精神世界。因此,各级公益性文化设施要利用少数民族重要节日、纪念日,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努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少数民族群众文化品牌。发挥群星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评奖项目的引导作用,鼓励、支持民族地区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创作生产更多体现民族风采和时代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

  四是继续深化改革,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不竭动力。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改革创新的领域。这些年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公共文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从根本上说得益于改革。深入推进少数民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要继续以改革为动力,不断提高水平、优化质量。各个民族地区的文化部门应当针对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覆盖范围大,服务对象文化需求多元多样的特点,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多语种、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制定服务标准,进行分类指导,不断增强综合服务能力。根据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特殊性,深化公共文化单位内部改革,重点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深化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实行流程管理和目标管理,加强绩效评估考核,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赋予民族地区公益性文化单位应有的自主管理权限,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

  五是加强队伍建设,为民族地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各级文化部门要着眼于优化结构、提升素质,根据实际情况,选聘一批政治强、业务精、热爱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专业文化人才,充实到公共文化单位特别是基层工作岗位。健全公共文化人才培训网络,依托各级公益性文化设施,对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单位在职干部职工进行轮训,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开拓精神的公共文化创新人才、掌握数字技术的专门人才和适应民族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发挥高层次人才在推动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发展方面的引领作用。此外,还要进一步壮大民间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和文化志愿者队伍,发现和培养民族地区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与专业文化工作者互为补充,共同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民族地区扎根生长。 (作者为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责任编辑
标签中医养生    
0

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0-03-20 15:28:59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作者:杨志今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是整个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党和国家对文化工作越来越重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文化建设作为国家“四位一体”建设的重要内容,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各项工作扎实推进,逐步形成了新的文化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也开创了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党的十六大要求“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发掘和保护。2009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把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论述着墨之多、分量之重,在中央历次全会文件中是前所未有的。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国家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坚强决心,也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方面大力支持下,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民族8省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增速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初步扭转了与其他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态势,取得了令人欢欣鼓舞的巨大成绩。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构建覆盖城乡、普遍均等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具有基础性作用,对于文化建设相对薄弱的民族地区来讲更是如此。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仅可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还能够促进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为加强民族团结、提升民族凝聚力提供有力保障。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民族地区各级文化部门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各有关部门文化文物对口支援帮助下,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部署,坚持把保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放在突出位置,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为重点,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是民族地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公共文化阵地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中央财政补助中西部38.57亿元,建设了2.34万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其中补助民族地区达9.13亿元。内蒙古乌兰恰特大剧院、宁夏图书馆、西藏藏戏艺术中心等一大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截至“十一五”末,8个民族省区已经建成县级以上博物馆394个,公共图书馆635个、文化馆(群众艺术馆)75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283个,村文化室31273个,每10万人拥有的文化单位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创建城市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创新管理体制,促进和带动了整个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高。博物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作全面展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和春雨工程等取得实效,为解决民族地区群众“读书难、看戏难、参与活动难”等问题创造了条件。其中,“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开展三年来,共有20多个内地省(市)和单位组成30多支志愿团,招募近2000名文化志愿者,为边疆民族省(区)提供文化服务,先后组织文艺演出300多场,业务培训1400多学时,文化展览400多天,惠及群众达数十万人次。

  三是少数民族特色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深入发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一大批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在民族地区城乡基层广泛发展,活跃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内蒙古草原文化节、西藏拉萨雪顿节、新疆“麦西热甫”等一批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群众文化活动,影响力逐步扩大,导向性、示范性不断增强。结合“三下乡”“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开展,甘肃、广西等地推出的“千台大戏送农村”“和谐文化在基层”等文化下乡活动广受基层群众欢迎。同时,一批优秀少数民族群众文艺作品走出国门,走向国际舞台,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亮点。

  四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更加健全。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民族地区濒危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收到实效。名录体系不断完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19项中,少数民族有433项,占35.5%。至此,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全国36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少数民族项目有14项。文化部命名的三批共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少数民族传承人有393名。从2008年起,文化部开展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现已设立的1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有5个为少数民族实验区,有力推进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

  当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面临的机遇

  从整体情况看,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已经进入了整体推进、科学发展、全面提升的新阶段。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与全国其他地区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与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制约少数民族公共文化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还比较多。比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相对薄弱,综合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均衡,一些偏远农牧区群众的文化生活依然贫乏;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基层文化队伍素质有待提升,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的是历史形成的,有的是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力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当前,加快推进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存在困难和挑战,也面临着大好机遇。一是中央和各地对少数民族文化工作高度重视,在政策、资金、项目等各个方面支持力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和有关文件出台,营造出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政策环境;二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以及国家实施一系列重大专项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势头很好,人们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三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为当地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文化条件;四是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喜爱文化,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旺盛,为公共文化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动力。

  
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和举措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部根据这一要求,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即: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依循“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路径,着力保障城乡居民基本文化需求,着力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广覆盖、高效能”,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这既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更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努力方向。

  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按照既定的目标任务,把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利用好,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发挥好,把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保护和引导好。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基本职责。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如何,与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各级政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主体,应当树立文化民生理念,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推进文化工作的首要任务,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年终绩效考核指标,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力争取得新的更大突破。各级文化部门应当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积极主动地做好工作,定期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争取相关部门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努力形成工作合力。

  二是创新服务方式,提升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民族地区大多地广人稀,固定文化设施覆盖范围有限。因此,要根据实际需要创新服务手段,最大限度发挥文化设施的阵地作用。实践证明,流动文化服务、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和群众服务网点建设等,是民族地区开展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方式。在流动文化服务方面,可以通过配备流动服务车、设立基层流动服务点等多种方式,扩大服务范围,努力消除公共文化服务空白点;在数字文化建设方面,依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进电子阅览室和数字图书馆建设,加强与广电部门合作,整合译制少数民族语言资源,通过电视、互联网等传播载体,提升民族地区基层文化单位信息化服务水平;在拓展基层文化服务网络方面,支持民族地区特别是农牧区群众性的文化户、文化大院建设,加强工作指导,使其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补充和延伸。

  三是突出民族特色,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文化活动和文艺创作繁荣发展。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是歌的海洋、舞的故乡。事实证明,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是有影响力的东西,就越是有生命力的东西。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创作民族文艺作品,要深入挖掘民族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生动反映少数民族的现实生活,展示各民族群众美好的精神世界。因此,各级公益性文化设施要利用少数民族重要节日、纪念日,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努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少数民族群众文化品牌。发挥群星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评奖项目的引导作用,鼓励、支持民族地区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创作生产更多体现民族风采和时代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

  四是继续深化改革,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不竭动力。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改革创新的领域。这些年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公共文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从根本上说得益于改革。深入推进少数民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要继续以改革为动力,不断提高水平、优化质量。各个民族地区的文化部门应当针对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覆盖范围大,服务对象文化需求多元多样的特点,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多语种、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制定服务标准,进行分类指导,不断增强综合服务能力。根据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特殊性,深化公共文化单位内部改革,重点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深化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实行流程管理和目标管理,加强绩效评估考核,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赋予民族地区公益性文化单位应有的自主管理权限,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

  五是加强队伍建设,为民族地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各级文化部门要着眼于优化结构、提升素质,根据实际情况,选聘一批政治强、业务精、热爱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专业文化人才,充实到公共文化单位特别是基层工作岗位。健全公共文化人才培训网络,依托各级公益性文化设施,对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单位在职干部职工进行轮训,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开拓精神的公共文化创新人才、掌握数字技术的专门人才和适应民族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发挥高层次人才在推动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发展方面的引领作用。此外,还要进一步壮大民间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和文化志愿者队伍,发现和培养民族地区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与专业文化工作者互为补充,共同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民族地区扎根生长。 (作者为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