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慈利探古

时间:2020-03-20 15:28:59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
                        作者:戴楚洲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武陵山脉东部边缘,澧水如英俊男子,溇水似靓丽女儿,跨越千山万岭,在鸳鸯浦相汇,孕育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慈利县城,那就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调离故乡二十年来,我常查阅明清时期五种版本的《慈利县志》,也常梦回故乡。龙年仲夏,我真的重回故乡,专程探索内涵丰富而又厚重的慈利历史文化。

    秦代澧水第一县
 
    从秦代澧水流域第一县,到不断析为越来越多的县份,慈利县就像曾经风光的家族,在人类历史发展历程中颠沛流离,沿着澧水东流方向,历经一次次撕心裂肺过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经过多年征战统一中国,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隶属于黔中郡的慈姑县出现在史籍中,这是澧水流域第一个建制县。慈姑县因盛产慈姑而得名,唐代诗人元稹诗云:“小片慈姑白白香,山云草荒新叶长。”慈姑即指此物。辖地广袤的慈姑县管辖澧水流域诸县以外,还包括现在的华容、南县以及湖北省鹤峰县、公安县等地。慈姑县县治设在今慈利县零阳镇太平居委会官塔坪,这样的历史维持十多年。慈利县文物局长孙凯考证:慈姑县古城址发现秦代城墙遗迹和秦代铜瓦。2011年,湖南省委、省政府批准慈利县城北扩建设项目,官塔坪古城址又将复兴昔日辉煌。
  
    汉高祖刘邦夺取天下,改黔中郡为武陵郡,庞大的慈姑县析为孱陵、零阳、充三县,划归武陵郡。零阳县成为慈利县第二个名字,零阳县治迁至澧水南岸白公城城址(在今慈利县烟草局附近)。隋统一中国后,于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零阳县为慈利县,因“土俗淳慈,得物产利”而得名。自此,1400多年间虽然偶有变动,但是这个名称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如此梳理慈利建置沿革,是想说明慈利县是澧水流域置县2230多年以来历代不废、没有断代的古县。
 
    商周时期是澧水文化繁荣期,目前勘定的慈利商周遗址已有数十处,慈利商周文化既有原生态的本土文化,也有澧水下游澧阳平原的文化因子。在慈利县民族局副局长谭军生带领下,我们进入古色古香、具有民族建筑风格的慈利县博物馆。各式文物中最精彩夺目的莫过于出土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兵器剑、戈、矛、戟、刀、钺、弓、枪、斧、铍……各种兵器陈列在展览柜里,仿佛还能耳闻目睹那些已经远去的刀光剑影、鼓角铮鸣。品种齐全的兵器让慈利县赢得“战国兵器库”美誉。

    慈利县博物馆考古专家吴贤龙告诉我们,慈利县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巴人顺溇水而下,楚人溯澧水而上,在溇澧两水相汇之滨碰撞,互相交流,互相激荡,融合成为多元文化。零阳镇石板、零溪两村交界的黄土岗上共有战国、汉代古墓1000余座,挖掘战国、汉代古墓30余座,出土陶器、铜器、漆木器、竹简等文物300多件。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期简牍共计4371枚、2万字左右,为我国迄今出土楚简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龙山县里耶镇出土的秦简轰动全国,为研究秦朝历史提供实物标本。而慈利楚简对研究春秋战国时代历史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二者具有同等文物价值。这些楚简在澧水流域流传,证明中原文化已经深入楚境。考古学专家认为,慈利楚简墓主人有可能是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嫡系传人或者与其传人关系密切。

    九溪卫古城

    次日,我们驱车90里来到九溪卫古城。位于慈利县城西北的江垭镇九溪村是座古老“边城”,因周边有大壑溪、索水溪、冷水溪、鲁阳溪、仁石溪、张马溪、输赢溪、喝堡溪和斗溪九条溪流汇集于此,故得此名。九溪卫古城呈弧形,一湾碧绿的溇水绕城而过。城内九条小溪纵横全城,养育勤劳勇敢的九溪土家人,滋润富有特色的土家族古民居,城外护城河残迹依稀可辨。

    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土家先民此地修筑“索口寨”。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设置“九溪卫”,下辖安福所、麻寮所、添平所、澧州所以及桑植宣慰司,统治澧水流域少数民族。同年,九溪卫指挥吕成、韩忠、乔源和吴良等人采木伐石,始筑卫城,创建卫署,屯兵把守。清代康熙年间,又驻“九溪营”,副将李承恩率兵修葺完善。

    九溪卫署古城共有四个大门,四门城上,各有高楼。东门称“朝天”,南门称“迎薰”,西门称“定边”,北门称“拱极”。文人学士常来九溪游览名胜古迹,或者凭吊今古,留下百余篇诗文。明代作家孙期亿观赏仙侣洞以后,写下《仙侣记略》。明代吏部尚书郎陈世蕴巡视九溪卫,登上南楼远眺,咏《登九溪城南楼》诗称九溪“饶歌鼓吹咽江流,小队元戎此胜游;天设画图山远近,地蒸岚气树沉浮。”九溪卫城石拱南门和石拱北门至今保存完好,南北残墙,芳草萋萎;从江垭温泉度假村驱车五分钟,便可到达九溪卫城北门。北边残留长达千米的城墙全用石头、砖块垒就。沿溇城墙如弯弓,南北街道似长箭。如果踏上九溪石板古街,仿佛进入悠长的时光隧道。在卫城街巷绵延的土家民居中,可见百年老宅、木雕窗、封火墙等十多栋明清时期建筑。2011年,九溪卫古城被湖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溪卫城建筑林立,庙宇甚多,有兴国寺、文昌阁、文庙、关庙等29处。兴国寺位于九溪古城北部,坐北朝南,依山共有五进,有宋钟和明钟各一口。历代文武官员、迁客骚人游此,多有题咏。明代工部尚书周叙《兴国寺》诗中有“玉阶得进三分地,挽转唐虞第一流”名句。梅花殿造形美观、精巧严密,融民族特色、精湛技艺于一体,故被湖南省政府于198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溇水南岸状似蜈蚣的江垭镇素有“箭射蜈蚣”美喻,南、北两岸之间有南门渡口。江垭镇与九溪古城隔河相望,因地处索水、溇水交汇为溇江垭口而得名。九溪卫儒学教授黄汉《九溪舟次晚泊》所描景致为“片帆如画里,柳秃暮烟焚。绿水煮红日,青山帐白云。”现在,已被湖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江垭古街从溇江至跑马场,长达3里,包括用麻石铺路的东河街、丁字街和兴隆街等商业古街保留了陈能宽故居和唐承厚宅院等土家族古建筑。

    近年来,慈利县政府开发江垭风景区,包括九溪卫古城、兴国寺、龙王洞以及溇江漂流等景点。江垭镇政府投资100多万元,完成“九溪卫古城恢复重建项目”规划,江垭旅游度假区项目也已得到湖南省政府批准实施。

    明清澧水名埠

    溪口镇位于澧水中游,因位于九渡溪、杜家溪汇入澧水之口而得名。境内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层峦迭嶂。西北濒临澧水,山势稍低,间有渡坦、桃坪、杜坪等开阔平地。

    溪口镇是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可与永顺县芙蓉镇媲美的文化古镇,历史文化悠久,土家特色鲜明。溪口镇发现了先秦时期土家先民的璞榔岗遗址和樟树塔遗址。桃坪村璞榔岗遗址采集有新石器时代的钵、杯、器盖等。杜坪村樟树塔遗址商周时期采集有鼎、罐、釜等。

    明朝初年,奉江夏侯周德兴之令屯兵的明军裨将朱思济因剿慈利九都覃垕王龙岩寨而修筑溪口城堡,溪口曾经出土明代城建碑文。溪口城堡沿河而建,青石板铺成的街道美丽而又神秘,明清时期土家建筑古朴而又大方。修建于清代的望江亭,春江花月,渔歌唱晚。修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杜家溪“土家族木屋花桥”,四角飞翘,雕梁画栋。民国19年(公元1930年),建溪口镇,直到如今。数百年来,吸引许多商贾、水手、文人骚客光临。在磨得光亮的青石板街道上漫步,仿佛穿越历史时空。溪口古镇一排土家族吊脚楼充满诱人魅力。石板老街,光滑透亮;楼台庭园,鳞次栉比;馆堂铺点,目不暇接。土家歌、纤夫吟、打糍粑、饮酒会,传承数百年,构成迷人的民族历史画卷。

    溪口镇澧水长潭就象伸出长臂挽着恋人脖子缠了30华里。唐代著名诗人张九龄游览溪口九渡以后,写有长诗《九渡仙楼》。唐代澧县诗人李群玉留下佳句:“两溪交口拥圣地,卅里长潭绕镇流”。溪口三十里长潭,风光优美,相映成趣。河岸绝壁土家族悬棺葬为稀世之景,如今依然如故。

    早在明代,溪口就已成为澧水名埠,商贸十分发达。清代光绪年间,约有货船六十只,主要运输土家特产到外地,再运回盐巴、布匹、南货以及百货等生活日用品就地销售。这里商店鳞次,经济繁荣。每逢场期,热闹非凡。溪口商家生财有道,善于经营,为了搞活生意,每年6月23日举行“关夫子会”,举行打蜈蚣旗、扎“故事”灯等文化娱乐活动,吸引四方客商来做生意。新中国建立前,一些跑津市、下洞庭的船只带着鱼腥归来之后,水手们把船往土家族吊脚楼石柱一系,裸出肌肤融入脉脉含情的情妹怀里。不一会儿,吊脚楼上溢出喝米酒的碰杯声和娇滴滴的嘻笑声,这种情侣生活在沈从文散文中也有叙述。沈从文称赞:“天下风光哪儿秀,我爱溪口吊脚楼”。

    透过溪口古镇众多遗迹能够嗅出历史的血雨腥风和刀光剑影。1934年冬季,贺龙领导的红二、六军团战士在此建立溪口区、乡苏维埃政权。1935年2月,萧克率领红二、六军团主力出师溪口镇棉花山,迎击郭汝栋纵队,打响棉花山阻击战。凭吊溪口镇红色文化旧址,会让游人感受血与火的洗礼。
责任编辑
标签遗产文物    
0

慈利探古

时间:2020-03-20 15:28:59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作者:戴楚洲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武陵山脉东部边缘,澧水如英俊男子,溇水似靓丽女儿,跨越千山万岭,在鸳鸯浦相汇,孕育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慈利县城,那就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调离故乡二十年来,我常查阅明清时期五种版本的《慈利县志》,也常梦回故乡。龙年仲夏,我真的重回故乡,专程探索内涵丰富而又厚重的慈利历史文化。

    秦代澧水第一县
 
    从秦代澧水流域第一县,到不断析为越来越多的县份,慈利县就像曾经风光的家族,在人类历史发展历程中颠沛流离,沿着澧水东流方向,历经一次次撕心裂肺过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经过多年征战统一中国,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隶属于黔中郡的慈姑县出现在史籍中,这是澧水流域第一个建制县。慈姑县因盛产慈姑而得名,唐代诗人元稹诗云:“小片慈姑白白香,山云草荒新叶长。”慈姑即指此物。辖地广袤的慈姑县管辖澧水流域诸县以外,还包括现在的华容、南县以及湖北省鹤峰县、公安县等地。慈姑县县治设在今慈利县零阳镇太平居委会官塔坪,这样的历史维持十多年。慈利县文物局长孙凯考证:慈姑县古城址发现秦代城墙遗迹和秦代铜瓦。2011年,湖南省委、省政府批准慈利县城北扩建设项目,官塔坪古城址又将复兴昔日辉煌。
  
    汉高祖刘邦夺取天下,改黔中郡为武陵郡,庞大的慈姑县析为孱陵、零阳、充三县,划归武陵郡。零阳县成为慈利县第二个名字,零阳县治迁至澧水南岸白公城城址(在今慈利县烟草局附近)。隋统一中国后,于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零阳县为慈利县,因“土俗淳慈,得物产利”而得名。自此,1400多年间虽然偶有变动,但是这个名称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如此梳理慈利建置沿革,是想说明慈利县是澧水流域置县2230多年以来历代不废、没有断代的古县。
 
    商周时期是澧水文化繁荣期,目前勘定的慈利商周遗址已有数十处,慈利商周文化既有原生态的本土文化,也有澧水下游澧阳平原的文化因子。在慈利县民族局副局长谭军生带领下,我们进入古色古香、具有民族建筑风格的慈利县博物馆。各式文物中最精彩夺目的莫过于出土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兵器剑、戈、矛、戟、刀、钺、弓、枪、斧、铍……各种兵器陈列在展览柜里,仿佛还能耳闻目睹那些已经远去的刀光剑影、鼓角铮鸣。品种齐全的兵器让慈利县赢得“战国兵器库”美誉。

    慈利县博物馆考古专家吴贤龙告诉我们,慈利县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巴人顺溇水而下,楚人溯澧水而上,在溇澧两水相汇之滨碰撞,互相交流,互相激荡,融合成为多元文化。零阳镇石板、零溪两村交界的黄土岗上共有战国、汉代古墓1000余座,挖掘战国、汉代古墓30余座,出土陶器、铜器、漆木器、竹简等文物300多件。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期简牍共计4371枚、2万字左右,为我国迄今出土楚简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龙山县里耶镇出土的秦简轰动全国,为研究秦朝历史提供实物标本。而慈利楚简对研究春秋战国时代历史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二者具有同等文物价值。这些楚简在澧水流域流传,证明中原文化已经深入楚境。考古学专家认为,慈利楚简墓主人有可能是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嫡系传人或者与其传人关系密切。

    九溪卫古城

    次日,我们驱车90里来到九溪卫古城。位于慈利县城西北的江垭镇九溪村是座古老“边城”,因周边有大壑溪、索水溪、冷水溪、鲁阳溪、仁石溪、张马溪、输赢溪、喝堡溪和斗溪九条溪流汇集于此,故得此名。九溪卫古城呈弧形,一湾碧绿的溇水绕城而过。城内九条小溪纵横全城,养育勤劳勇敢的九溪土家人,滋润富有特色的土家族古民居,城外护城河残迹依稀可辨。

    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土家先民此地修筑“索口寨”。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设置“九溪卫”,下辖安福所、麻寮所、添平所、澧州所以及桑植宣慰司,统治澧水流域少数民族。同年,九溪卫指挥吕成、韩忠、乔源和吴良等人采木伐石,始筑卫城,创建卫署,屯兵把守。清代康熙年间,又驻“九溪营”,副将李承恩率兵修葺完善。

    九溪卫署古城共有四个大门,四门城上,各有高楼。东门称“朝天”,南门称“迎薰”,西门称“定边”,北门称“拱极”。文人学士常来九溪游览名胜古迹,或者凭吊今古,留下百余篇诗文。明代作家孙期亿观赏仙侣洞以后,写下《仙侣记略》。明代吏部尚书郎陈世蕴巡视九溪卫,登上南楼远眺,咏《登九溪城南楼》诗称九溪“饶歌鼓吹咽江流,小队元戎此胜游;天设画图山远近,地蒸岚气树沉浮。”九溪卫城石拱南门和石拱北门至今保存完好,南北残墙,芳草萋萎;从江垭温泉度假村驱车五分钟,便可到达九溪卫城北门。北边残留长达千米的城墙全用石头、砖块垒就。沿溇城墙如弯弓,南北街道似长箭。如果踏上九溪石板古街,仿佛进入悠长的时光隧道。在卫城街巷绵延的土家民居中,可见百年老宅、木雕窗、封火墙等十多栋明清时期建筑。2011年,九溪卫古城被湖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溪卫城建筑林立,庙宇甚多,有兴国寺、文昌阁、文庙、关庙等29处。兴国寺位于九溪古城北部,坐北朝南,依山共有五进,有宋钟和明钟各一口。历代文武官员、迁客骚人游此,多有题咏。明代工部尚书周叙《兴国寺》诗中有“玉阶得进三分地,挽转唐虞第一流”名句。梅花殿造形美观、精巧严密,融民族特色、精湛技艺于一体,故被湖南省政府于198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溇水南岸状似蜈蚣的江垭镇素有“箭射蜈蚣”美喻,南、北两岸之间有南门渡口。江垭镇与九溪古城隔河相望,因地处索水、溇水交汇为溇江垭口而得名。九溪卫儒学教授黄汉《九溪舟次晚泊》所描景致为“片帆如画里,柳秃暮烟焚。绿水煮红日,青山帐白云。”现在,已被湖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江垭古街从溇江至跑马场,长达3里,包括用麻石铺路的东河街、丁字街和兴隆街等商业古街保留了陈能宽故居和唐承厚宅院等土家族古建筑。

    近年来,慈利县政府开发江垭风景区,包括九溪卫古城、兴国寺、龙王洞以及溇江漂流等景点。江垭镇政府投资100多万元,完成“九溪卫古城恢复重建项目”规划,江垭旅游度假区项目也已得到湖南省政府批准实施。

    明清澧水名埠

    溪口镇位于澧水中游,因位于九渡溪、杜家溪汇入澧水之口而得名。境内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层峦迭嶂。西北濒临澧水,山势稍低,间有渡坦、桃坪、杜坪等开阔平地。

    溪口镇是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可与永顺县芙蓉镇媲美的文化古镇,历史文化悠久,土家特色鲜明。溪口镇发现了先秦时期土家先民的璞榔岗遗址和樟树塔遗址。桃坪村璞榔岗遗址采集有新石器时代的钵、杯、器盖等。杜坪村樟树塔遗址商周时期采集有鼎、罐、釜等。

    明朝初年,奉江夏侯周德兴之令屯兵的明军裨将朱思济因剿慈利九都覃垕王龙岩寨而修筑溪口城堡,溪口曾经出土明代城建碑文。溪口城堡沿河而建,青石板铺成的街道美丽而又神秘,明清时期土家建筑古朴而又大方。修建于清代的望江亭,春江花月,渔歌唱晚。修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杜家溪“土家族木屋花桥”,四角飞翘,雕梁画栋。民国19年(公元1930年),建溪口镇,直到如今。数百年来,吸引许多商贾、水手、文人骚客光临。在磨得光亮的青石板街道上漫步,仿佛穿越历史时空。溪口古镇一排土家族吊脚楼充满诱人魅力。石板老街,光滑透亮;楼台庭园,鳞次栉比;馆堂铺点,目不暇接。土家歌、纤夫吟、打糍粑、饮酒会,传承数百年,构成迷人的民族历史画卷。

    溪口镇澧水长潭就象伸出长臂挽着恋人脖子缠了30华里。唐代著名诗人张九龄游览溪口九渡以后,写有长诗《九渡仙楼》。唐代澧县诗人李群玉留下佳句:“两溪交口拥圣地,卅里长潭绕镇流”。溪口三十里长潭,风光优美,相映成趣。河岸绝壁土家族悬棺葬为稀世之景,如今依然如故。

    早在明代,溪口就已成为澧水名埠,商贸十分发达。清代光绪年间,约有货船六十只,主要运输土家特产到外地,再运回盐巴、布匹、南货以及百货等生活日用品就地销售。这里商店鳞次,经济繁荣。每逢场期,热闹非凡。溪口商家生财有道,善于经营,为了搞活生意,每年6月23日举行“关夫子会”,举行打蜈蚣旗、扎“故事”灯等文化娱乐活动,吸引四方客商来做生意。新中国建立前,一些跑津市、下洞庭的船只带着鱼腥归来之后,水手们把船往土家族吊脚楼石柱一系,裸出肌肤融入脉脉含情的情妹怀里。不一会儿,吊脚楼上溢出喝米酒的碰杯声和娇滴滴的嘻笑声,这种情侣生活在沈从文散文中也有叙述。沈从文称赞:“天下风光哪儿秀,我爱溪口吊脚楼”。

    透过溪口古镇众多遗迹能够嗅出历史的血雨腥风和刀光剑影。1934年冬季,贺龙领导的红二、六军团战士在此建立溪口区、乡苏维埃政权。1935年2月,萧克率领红二、六军团主力出师溪口镇棉花山,迎击郭汝栋纵队,打响棉花山阻击战。凭吊溪口镇红色文化旧址,会让游人感受血与火的洗礼。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