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胡超文: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

时间:2023-12-18 09:52:05来源:《政策》杂志作者:胡超文

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是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部署,是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关键抓手,必须坚定不移贯彻、一丝不苟落实。

       一、深刻把握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的重大意义
这是牢记嘱托的政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深切关怀、寄予厚望,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5次考察湖北,参加全国人大湖北代表团审议,赋予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等使命任务。省委、省政府整体把握、系统谋划、一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高规格编制《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充分体现了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担当。

微信截图_20231218095424.png

       恩施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图为恩施大峡谷 恩施州委政研室供图)

       这是高瞻远瞩的战略谋划。湖北九省通衢、得中独厚,省委、省政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谋划推动湖北工作,明确建成支点的五个功能定位,制定先行区建设的路线图、任务书。这一系列战略谋划,切中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三新”要义,将指引湖北由沿海开放的“后队”变为新时代内陆发展的“前队”。
       这是抓纲带目的发展良策。湖北千湖竞秀,江河纵横,水是湖北最大的特点。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水”这一最大资源和“治水”这一关键环节,将全省划分为3个一级流域和16个二级流域片区,确定流域综合治理的底图单元,构建荆楚安澜的现代水网,真正做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
       这是系统施治的生动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是四化同步发展的现代化。省委、省政府坚持系统观念,运用统筹方法,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在流域内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科学确定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正负面清单,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推动“四个轮子”一起转,形成了一子落而满盘活的生动局面。
       二、恩施的使命任务与特色优势
       恩施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是长江入鄂第一站、清江的发源地。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赋予恩施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重大使命。实现这一目标,恩施有五大优势,概括起来就是“土、硒、茶、凉、绿”。
       土,即土苗风情。恩施是全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是巴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以土家族、苗族、侗族为主的28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57.6%。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项,唐崖土司城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利川民歌《龙船调》入选25首世界优秀民歌。
       硒,即富硒资源。恩施被誉为“世界硒都”,有全球唯一探明的独立硒矿床和全球最大的天然富硒生物圈。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富硒农产品种植基地建设,狠抓硒产品精深加工,成功举办8届硒博会,打造“世界硒都·中国硒谷”,硒产业综合产值达831.7亿元,在全国硒产业发展地市中居第一位。
       茶,即优质茶叶。恩施是我国茶树原产地和万里茶道源头之一,是著名的贡茶之乡。恩施玉露是我国历史上保留下来的唯一蒸青针形绿茶,利川红具有玛瑙红、花蜜香、冷后浑的特征。全州现有茶园180万亩,年产干茶12.3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达224亿元,80万名茶农依靠茶产业走上致富路。                                              凉,即凉爽气候。恩施海拔800米以上的地区,占全州总面积的73%,年均气温16.2℃,是武汉和重庆之间的避暑胜地,每年来恩施避暑度假10天以上的外来游客超过100万人。利川苏马荡、巴东绿葱坡、建始花硒谷等避暑地远近闻名,“凉”资源正在逐步转化为“热”产业。
       绿,即绿色生态。恩施森林覆盖率达67.31%,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处,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地35处,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1.37万株,是全省第一个、全国第六个“中国天然氧吧”地级市,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三、奋力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
       坚持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以推进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为路径,以强县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建设成势见效。
       (一)守牢安全底线。在全省流域安全底图中,恩施肩负着源头保护责任、库区安全责任、生态屏障责任。一是守牢水安全底线。把确保水安全作为保护生态、灌溉农田、发展产业的基础,围绕河道行洪安全、水库运行安全、城乡供水安全,打造现代水网。按照清江干流恩施城区段50年一遇,清江干流其他河段及其他中小河流20年一遇标准,加快防洪治理工程建设。强化对267座水库的运行监测,完善干支流、上下游水库联合调度机制,强化生态流量监管,确保水库运行安全和生态流量达标。加快城镇备用水源地及水库水厂建设,完善配套管网,确保8个县(市)城区实现双水源保障。二是守牢水环境安全底线。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强力推进源头治污、联动治河、全民治水,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把修复长江、清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深入推进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长江、清江出境断面水质持续保持在Ⅱ类及以上。加快主要河流绿色生态廊道建设,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加强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三是守牢生态安全底线。严控9871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加快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扎实开展带水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把加快转型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重中之重,探索分区分类管控新标准、全流域治理新路径、产业转型发展新业态、共同缔造新机制、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新方式,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四是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守住面积、产量两道关口,抓住耕地、种子两个要害,坚持保供给、保质量两端发力,坚决守住人民群众的“米袋子”和“菜篮子”。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39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497万亩耕地保有量不减少。出台加强粮食生产、推进种业振兴“双十条”措施,选育推广良品良种,推广“薯-玉-豆”复合种植模式和“稻-油”轮作模式,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
      (二)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立足山城实际,在彰显巴土文化、生态优势等特色上下功夫,加强城市生态修复,强化城市建筑设计管理,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一是做优州城。推进组团发展,以清江为主轴,以机场迁建、高铁站建设为契机,统筹推进恩施高新区、高铁新区、临空经济区、小龙潭“两山”实践生态新城建设,优化形成“3+1”的组团结构。加快城市更新,将东城组团作为人口承载和服务升级的主要空间,提前谋划机场搬迁后的功能布局和交通组织,加快腾退空间更新,有序承接老城区人口及功能疏解。盘活施州古城,通过建筑技术提升建筑艺术,修缮维护施州古城墙等文保单位,建好“六街十巷”,有序推进古城活化利用。二是做强县城。突出山水特色,坚持滨水控宽度、临山控高度、整体控密度,强化蓝绿空间管控,推动建筑退台式布局,塑造显山露水的城市天际线。坚持景城一体,按照景区标准建设县城,围绕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加快带状公园、社区游园、口袋公园建设,把公园绿地建到居民家门口。强化功能配套,加快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推行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科学布局学校、医院、文体、养老、托幼等功能设施,构建15分钟生活圈。三是做特小城镇。根据历史文化、交通区位、资源禀赋,科学定位集镇功能,持续擦亮小城镇。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资源均衡配置、要素双向流动、产业协同发展,增强集镇服务“三农”功能。加强重点镇建设,支持高速设口、铁路设站的乡镇建设区域中心集镇,推进边界口子镇跨区交流合作,建设一批商贸重镇、产业强镇、旅游名镇。
      (三)突破性发展富硒产业和生态旅游康养产业。立足资源特色,发挥比较优势,重点推进富硒产业和生态旅游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立具有恩施特色的产业集群。一是打造全国硒产业高地。狠抓硒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打造千亿级富硒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硒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000亿元;规范硒资源开发利用,制定地方性法规《硒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例》及实施细则,加强硒科研、检测、应用等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加快药材基地规范化建设,中药材基地稳定在145万亩左右;提升中药材加工水平,开发新型产品,大力推进中药材精深加工,主攻中药饮片、配方颗粒、中成药等产品,加强药食同源中药材产品研发,努力把“华中药库”变成“华中药谷”。全力打造现代烟草全产业链,巩固传统烟草产业优势地位,同步发展新型烟草产业,完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稳步推进电子烟出口,建成涵盖烟叶种植、复烤加工、卷烟生产、烟碱提取、电子烟制造的现代烟草全产业链。二是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恩施揽山水之美,得人文之韵,旅游底子好、成色足。底子好,体现在旅游资源品质好,最具代表性的是“五个一”:一处遗产,即咸丰唐崖土司城址;一条峡谷,即恩施大峡谷;一代纤夫,即被誉为“世界纤夫活化石”的巴东神农溪纤夫;一座溶洞,即亚洲容积最大的溶洞——利川腾龙洞;一面镜子,即被称为中国仙本那、透明玻璃海的鹤峰屏山峡谷。成色足,体现在景区景点等级高,全州已建成2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5家省级旅游度假区,7个湖北旅游名镇,3家5A级和20家4A级景区。我们锚定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目标,开展创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策划和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宜神恩”旅游一体化发展和川渝、武陵山地区、长江黄金水道等区域旅游合作,进一步提档升级核心景区,大力开发文化旅游新产品,不断丰富旅游新业态,力争到2025年接待游客突破1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00亿元。
       (四)补齐重大基础设施短板。聚焦重大基础设施、重要公共服务、重点民生工程,谋划实施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一是建强交通路网。加快推进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启动沪渝蓉高铁恩施段建设,加快安恩张、恩黔遵等铁路前期工作,强力推进恩施机场迁建。从今年起到2029年,力争按照每年竣工一条高速公路的进度,确保先后建成宣咸、鹤峰东、建恩北、利咸、新机场高速、利云、巴张高速沪蓉沪渝连接段7条高速公路。二是建好水利设施。围绕城市防洪、流域综合治理、水源地保护等,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2个大型灌区、35个中型灌区、7个改造和维修灌区项目前期工作,新增供水能力3.66亿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14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78万亩。强力推进姚家平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加快解决清江上游防洪问题,确保恩施州城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三是开发清洁能源。恩施是全省探明的唯一常规天然气产区,页岩气地质资源量占全省的1/3。我们积极抢抓国家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机遇,统筹开发页岩气、水电、风电、光伏等资源,增气、加新、扩储、强网,推进风光水储一体化发展,重点推进页岩气勘探开发,构建形成安全、经济、高效的清洁能源体系。
        (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强县工程为抓手,锚定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三大目标,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四个不摘”,继续落实州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尖刀班”干部包组包户责任。坚持一户一策,强化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监测帮扶,落实“一户一档、一户一策、一户一专班”精准帮扶措施。坚持产业、就业、创业“三业”并举,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建设帮扶车间,开展技能培训,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二是做好“土特产”文章。挖掘“土”的资源,围绕茶、烟、菜、药等优势产业,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彰显“特”的优势,在特色、品质、品牌上下功夫,通过品牌联姻、展会搭台、借船出海等方式,拓展消费市场,提升恩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拓展“产”的链条,聚焦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升级,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三是建设和美乡村。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保护特色村寨,强化风貌管控,改善人居环境,整体提升村容村貌。抢抓中直、省直、武汉市对口帮扶及杭州市对口协作机遇,压茬推进乡村振兴重点村建设。强化乡村治理,把数字乡村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大力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建设,不断推进“人治理”向“云治理”转变。
       四、全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一步一个脚印,把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一)理清思路,想明白了再动手。严格落实“五个搞清楚”的要求,自觉在先行区的总体设计和战略框架下谋划恩施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想明白了再干,干就干好。
       (二)坚守初心,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站稳群众立场,做实群众工作,拿出硬办法、硬举措,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动员群众,用好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持续深化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最大程度把群众组织起来,齐心协力共建幸福家园。
       (四)勇于担当,不断提高抓落实的能力和水平。牢记“三个务必”要求,从严管党治党,永葆清正廉洁,大兴调查研究,以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政治担当,奋力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作者系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书记)

责任编辑朱峰
标签社会发展    
0

胡超文: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

时间:2023-12-18 09:52:05

来源:《政策》杂志

作者:胡超文

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是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部署,是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关键抓手,必须坚定不移贯彻、一丝不苟落实。

       一、深刻把握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的重大意义
这是牢记嘱托的政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深切关怀、寄予厚望,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5次考察湖北,参加全国人大湖北代表团审议,赋予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奋力谱写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等使命任务。省委、省政府整体把握、系统谋划、一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高规格编制《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充分体现了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担当。

微信截图_20231218095424.png

       恩施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图为恩施大峡谷 恩施州委政研室供图)

       这是高瞻远瞩的战略谋划。湖北九省通衢、得中独厚,省委、省政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谋划推动湖北工作,明确建成支点的五个功能定位,制定先行区建设的路线图、任务书。这一系列战略谋划,切中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三新”要义,将指引湖北由沿海开放的“后队”变为新时代内陆发展的“前队”。
       这是抓纲带目的发展良策。湖北千湖竞秀,江河纵横,水是湖北最大的特点。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水”这一最大资源和“治水”这一关键环节,将全省划分为3个一级流域和16个二级流域片区,确定流域综合治理的底图单元,构建荆楚安澜的现代水网,真正做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
       这是系统施治的生动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是四化同步发展的现代化。省委、省政府坚持系统观念,运用统筹方法,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在流域内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科学确定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正负面清单,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推动“四个轮子”一起转,形成了一子落而满盘活的生动局面。
       二、恩施的使命任务与特色优势
       恩施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是长江入鄂第一站、清江的发源地。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赋予恩施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重大使命。实现这一目标,恩施有五大优势,概括起来就是“土、硒、茶、凉、绿”。
       土,即土苗风情。恩施是全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是巴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以土家族、苗族、侗族为主的28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57.6%。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项,唐崖土司城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利川民歌《龙船调》入选25首世界优秀民歌。
       硒,即富硒资源。恩施被誉为“世界硒都”,有全球唯一探明的独立硒矿床和全球最大的天然富硒生物圈。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富硒农产品种植基地建设,狠抓硒产品精深加工,成功举办8届硒博会,打造“世界硒都·中国硒谷”,硒产业综合产值达831.7亿元,在全国硒产业发展地市中居第一位。
       茶,即优质茶叶。恩施是我国茶树原产地和万里茶道源头之一,是著名的贡茶之乡。恩施玉露是我国历史上保留下来的唯一蒸青针形绿茶,利川红具有玛瑙红、花蜜香、冷后浑的特征。全州现有茶园180万亩,年产干茶12.3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达224亿元,80万名茶农依靠茶产业走上致富路。                                              凉,即凉爽气候。恩施海拔800米以上的地区,占全州总面积的73%,年均气温16.2℃,是武汉和重庆之间的避暑胜地,每年来恩施避暑度假10天以上的外来游客超过100万人。利川苏马荡、巴东绿葱坡、建始花硒谷等避暑地远近闻名,“凉”资源正在逐步转化为“热”产业。
       绿,即绿色生态。恩施森林覆盖率达67.31%,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处,省级及以上自然保护地35处,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1.37万株,是全省第一个、全国第六个“中国天然氧吧”地级市,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三、奋力建设"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
       坚持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以推进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为路径,以强县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建设成势见效。
       (一)守牢安全底线。在全省流域安全底图中,恩施肩负着源头保护责任、库区安全责任、生态屏障责任。一是守牢水安全底线。把确保水安全作为保护生态、灌溉农田、发展产业的基础,围绕河道行洪安全、水库运行安全、城乡供水安全,打造现代水网。按照清江干流恩施城区段50年一遇,清江干流其他河段及其他中小河流20年一遇标准,加快防洪治理工程建设。强化对267座水库的运行监测,完善干支流、上下游水库联合调度机制,强化生态流量监管,确保水库运行安全和生态流量达标。加快城镇备用水源地及水库水厂建设,完善配套管网,确保8个县(市)城区实现双水源保障。二是守牢水环境安全底线。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强力推进源头治污、联动治河、全民治水,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把修复长江、清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深入推进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长江、清江出境断面水质持续保持在Ⅱ类及以上。加快主要河流绿色生态廊道建设,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加强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三是守牢生态安全底线。严控9871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加快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扎实开展带水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把加快转型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作为重中之重,探索分区分类管控新标准、全流域治理新路径、产业转型发展新业态、共同缔造新机制、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新方式,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四是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守住面积、产量两道关口,抓住耕地、种子两个要害,坚持保供给、保质量两端发力,坚决守住人民群众的“米袋子”和“菜篮子”。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39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497万亩耕地保有量不减少。出台加强粮食生产、推进种业振兴“双十条”措施,选育推广良品良种,推广“薯-玉-豆”复合种植模式和“稻-油”轮作模式,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
      (二)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立足山城实际,在彰显巴土文化、生态优势等特色上下功夫,加强城市生态修复,强化城市建筑设计管理,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一是做优州城。推进组团发展,以清江为主轴,以机场迁建、高铁站建设为契机,统筹推进恩施高新区、高铁新区、临空经济区、小龙潭“两山”实践生态新城建设,优化形成“3+1”的组团结构。加快城市更新,将东城组团作为人口承载和服务升级的主要空间,提前谋划机场搬迁后的功能布局和交通组织,加快腾退空间更新,有序承接老城区人口及功能疏解。盘活施州古城,通过建筑技术提升建筑艺术,修缮维护施州古城墙等文保单位,建好“六街十巷”,有序推进古城活化利用。二是做强县城。突出山水特色,坚持滨水控宽度、临山控高度、整体控密度,强化蓝绿空间管控,推动建筑退台式布局,塑造显山露水的城市天际线。坚持景城一体,按照景区标准建设县城,围绕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加快带状公园、社区游园、口袋公园建设,把公园绿地建到居民家门口。强化功能配套,加快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推行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科学布局学校、医院、文体、养老、托幼等功能设施,构建15分钟生活圈。三是做特小城镇。根据历史文化、交通区位、资源禀赋,科学定位集镇功能,持续擦亮小城镇。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资源均衡配置、要素双向流动、产业协同发展,增强集镇服务“三农”功能。加强重点镇建设,支持高速设口、铁路设站的乡镇建设区域中心集镇,推进边界口子镇跨区交流合作,建设一批商贸重镇、产业强镇、旅游名镇。
      (三)突破性发展富硒产业和生态旅游康养产业。立足资源特色,发挥比较优势,重点推进富硒产业和生态旅游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立具有恩施特色的产业集群。一是打造全国硒产业高地。狠抓硒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打造千亿级富硒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硒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000亿元;规范硒资源开发利用,制定地方性法规《硒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例》及实施细则,加强硒科研、检测、应用等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加快药材基地规范化建设,中药材基地稳定在145万亩左右;提升中药材加工水平,开发新型产品,大力推进中药材精深加工,主攻中药饮片、配方颗粒、中成药等产品,加强药食同源中药材产品研发,努力把“华中药库”变成“华中药谷”。全力打造现代烟草全产业链,巩固传统烟草产业优势地位,同步发展新型烟草产业,完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稳步推进电子烟出口,建成涵盖烟叶种植、复烤加工、卷烟生产、烟碱提取、电子烟制造的现代烟草全产业链。二是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恩施揽山水之美,得人文之韵,旅游底子好、成色足。底子好,体现在旅游资源品质好,最具代表性的是“五个一”:一处遗产,即咸丰唐崖土司城址;一条峡谷,即恩施大峡谷;一代纤夫,即被誉为“世界纤夫活化石”的巴东神农溪纤夫;一座溶洞,即亚洲容积最大的溶洞——利川腾龙洞;一面镜子,即被称为中国仙本那、透明玻璃海的鹤峰屏山峡谷。成色足,体现在景区景点等级高,全州已建成2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5家省级旅游度假区,7个湖北旅游名镇,3家5A级和20家4A级景区。我们锚定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目标,开展创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策划和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宜神恩”旅游一体化发展和川渝、武陵山地区、长江黄金水道等区域旅游合作,进一步提档升级核心景区,大力开发文化旅游新产品,不断丰富旅游新业态,力争到2025年接待游客突破1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00亿元。
       (四)补齐重大基础设施短板。聚焦重大基础设施、重要公共服务、重点民生工程,谋划实施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一是建强交通路网。加快推进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启动沪渝蓉高铁恩施段建设,加快安恩张、恩黔遵等铁路前期工作,强力推进恩施机场迁建。从今年起到2029年,力争按照每年竣工一条高速公路的进度,确保先后建成宣咸、鹤峰东、建恩北、利咸、新机场高速、利云、巴张高速沪蓉沪渝连接段7条高速公路。二是建好水利设施。围绕城市防洪、流域综合治理、水源地保护等,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2个大型灌区、35个中型灌区、7个改造和维修灌区项目前期工作,新增供水能力3.66亿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14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78万亩。强力推进姚家平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加快解决清江上游防洪问题,确保恩施州城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三是开发清洁能源。恩施是全省探明的唯一常规天然气产区,页岩气地质资源量占全省的1/3。我们积极抢抓国家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机遇,统筹开发页岩气、水电、风电、光伏等资源,增气、加新、扩储、强网,推进风光水储一体化发展,重点推进页岩气勘探开发,构建形成安全、经济、高效的清洁能源体系。
        (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强县工程为抓手,锚定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三大目标,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四个不摘”,继续落实州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尖刀班”干部包组包户责任。坚持一户一策,强化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监测帮扶,落实“一户一档、一户一策、一户一专班”精准帮扶措施。坚持产业、就业、创业“三业”并举,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建设帮扶车间,开展技能培训,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二是做好“土特产”文章。挖掘“土”的资源,围绕茶、烟、菜、药等优势产业,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彰显“特”的优势,在特色、品质、品牌上下功夫,通过品牌联姻、展会搭台、借船出海等方式,拓展消费市场,提升恩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拓展“产”的链条,聚焦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升级,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三是建设和美乡村。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保护特色村寨,强化风貌管控,改善人居环境,整体提升村容村貌。抢抓中直、省直、武汉市对口帮扶及杭州市对口协作机遇,压茬推进乡村振兴重点村建设。强化乡村治理,把数字乡村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大力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建设,不断推进“人治理”向“云治理”转变。
       四、全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一步一个脚印,把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一)理清思路,想明白了再动手。严格落实“五个搞清楚”的要求,自觉在先行区的总体设计和战略框架下谋划恩施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想明白了再干,干就干好。
       (二)坚守初心,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站稳群众立场,做实群众工作,拿出硬办法、硬举措,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动员群众,用好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持续深化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最大程度把群众组织起来,齐心协力共建幸福家园。
       (四)勇于担当,不断提高抓落实的能力和水平。牢记“三个务必”要求,从严管党治党,永葆清正廉洁,大兴调查研究,以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政治担当,奋力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作者系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书记)

责任编辑:朱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