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剿匪记(一)
梵净山剿匪记(二)
梵净山剿匪记(三)
梵净山剿匪记(四)
那个夏夜,我流泪了
灵动的“家伙哈”
回来的路上,我思,我想,要传承古老的民族文化,一方面是继承,另一方面还是要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进步
谈《撒忧的龙船河》中的覃老大形象
土家族生活地区峡谷幽深,山奇水险,自然生存环境异常艰难。作品主人公覃老大就在大自然这样险象环生的典型环境中
鸾塘书院
如今的鸾塘村以及对面的官坝村依然地杰人灵,两个村都有近十分之一的人吃着“皇粮”,工作在各种岗位上,有的官至省级,他们秉承祖训,光宗耀祖。我想,这应该与鸾塘书院或多或少有一点的关联吧。
离乡途中,路过梦里的阿蓬江
在他乡,想起细沙河
清江岸边的追梦人
一颗小瓦针
他得到祖父隔代真传,基本掌握了土家族流传几千年的大部分民间医术。诸如打瓦针、烧灯火、贴页拔毒、刮痧、敲泥饿症、火熏、火燎、熏洗、踩石、滚鸡蛋、点烟屎、打火罐、刺激穴、弩针点刺等。
一碗小面条
《千禧民历》赋
传承文明,弘扬国粹,去其糟粕,取其精髓;因势利导,创新思辩,遇难成祥,绝处逢贵。
老家火坑屋
见过土家木房子的人,印象更深的当然是吊脚楼了,但住过土家木房子的人并不只对吊脚楼钟情,有一间屋是不能不提的,我们土家人叫它火坑屋。
绑赴刑场的青春
我住的六号监舍,正对着值班室,是重中之重的犯人呆的地方,于是我得以近距离接触不少死囚。我们号子的面积大约是三米宽四米深,一张通铺占半间房,上面要肉挨肉睡六个人。
来凤漆筷 传播土家族文化的载体
作为湖北省非遗项目的来凤漆筷制作技艺,将筷子的工艺性和实用性完美结合,匠心独具,令人称奇。
烟云迷渡颗砂城
从“桃花源”到“中国梦”
没有武陵山片区的小康,就没有鄂湘黔渝的小康,也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胸怀“中国梦”,超越“桃花源”,探出武陵路——武陵人,任重道远。
鹤峰峒茶引
用铜罐放在火塘边一煨,满屋生香,汤色极浓。父亲劳作回来,放下疲乏的身子,接过一壶茶,喝得有滋有味,我曾偷偷地尝过,极苦。
神往的武陵
蟹味菇
在西兰卡普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