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向光大 病人痛苦就是攻关的课题

时间:2020-03-20 15:28:58来源:荆楚网作者:郑一鸣 周新 刘宇

向光大,男,土家族,1964年11月生,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

  只要不出差,每天早上6时30分,一个穿着白大褂、胖乎乎的医生会准时出现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门诊外科大楼12楼,走到各间病房,询问住院的病人情况怎么样。这个中年男人不是别人,正是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向光大。而这个习惯,他会一直保持下去。

  内分泌,这个很学术化的字眼,其实就是我们普通人可能经常接触到的“糖尿病”3个子。它终身不能治愈,被喻为人类健康的杀手。曾有专家称:百年内无人能破解这道世界级医学难题。而向光大,一名普通的军医,不惧艰险,10年跋涉不止,团结和带领他的科研团队以军人的姿态向这一医学难题发起一次又一次冲击,收获着一个又一个惊喜:近三年,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其中在SCI杂志发表论文22篇,两项技术列为国际首创。

  9年业余时何攻下一道军队重点科研课题

  14年前,每当夜幕低垂、路灯亮起的时候,通往武汉总医院图书馆的林荫小道上,经常有一个行色匆匈的年轻人,他背着一个学生常用的大背包,低着头,眉头紧锁,目光中透着特有的执着和坚定。他就是年轻的向光大,一个特招入伍的地方大学生,一个被同事称为敢“玩命”的科研迷。那一年,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承担了一个“九五”军队重点科研项目——“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分子遗传学机制”研究课题。这一课题难度大、风险多,医院实验条件不足,并且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攻关,一时没有人愿意接这份“苦差事”。当时,刚过而立之年的向光大主动请缨担任课题的“主攻手”。消息一出,医院很多人私下议论:他到底行不行?很快,向光大以他特有的钻劲和韧劲消除了大家的疑虑。

  1999年4月,为了筛选导致糖尿病血管病变的一个“危险”基因,整整4个月,他每天重复做人体基因体外扩增反应实验4次。实验用的一次性橡胶手套一个星期就清理掉一大筐,白大褂被化学试剂烧了很多小洞,一个月换了三套。双手被化学试剂严重腐蚀,吃饭拿筷子都困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7月的一天,他成功筛选出糖尿病血管病变的一个“危险”基因——“载脂蛋白E基因”。

  随着研究的步步深入,向光大越来越感到自己理论上的差距,于是萌发了到院校学习深造的念头。在医院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下,2000年9月,向光大顺利考取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博士研究生。读博的3年时间里,他一边完成学业,一边利用那里先进的实验条件继续他的课题研究。为完成核酸杂交实验,他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放射性同位素。那是一种危险的致癌物质。实验进行不久,他体内的血小板急剧减少,全身皮下出血,出现一大块一大块的瘀斑。但他全然不顾,最后高质量地完成了课题,论文也发表在美国糖尿病杂志上。毕业时,向光大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博士毕业生”。

  九年磨一剑。2005年,向光大圆满完成了“九五”军队重点科研项目——“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分子遗传学机制”研究,获得了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了医院此类奖项的空白。评审时,很多从海外归来的专家感叹道:“我们在国外工作很多年,都没有达到这一水平。”当得知这一成果是向光大用9年的业余时间完成的,评审团的专家们个个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病人的痛苦就是攻关的课题

  向光大常说:“搞科研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哪怕是极小的痛苦,我也要全力以赴。”国外专家搞糖尿病基因研究,常用办法是从患者的血液中提取“危险”基因。向光大在工作实践中深深感到:从患者血液中提取基因,给患者增加了痛苦,为实验增加了成本。能不能换一种更好的办法呢?

  向光大陷入了深思,一连几个月都吃不香睡不好。一次,他到病房查房,正好一个患者在漱口。这一很常见的生活细节触发了向光大的灵感——能不能从患者的漱口水中提取实验所需的基因呢?为了这一想法,他欣喜若狂。一下班,就直奔实验室。苦战三天三夜,实验成功了!可以直接从患者的漱口水中提取“危险”基因。这个小革新由于操作简便,经济实用,患者也乐于接受,填补了国际医学空白。

  目前,这一方法已在国内很多大医院临床上得到推广应用,仅节省取血用的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一年就是数百万元。糖尿病患者常伴随多种血管并发症。1999年,内分泌科收治了几个糖尿病病人。有的病人并发肾功能衰竭,不得不长期进行血液透析;有的患者并发糖尿病足,脚部溃烂流脓,不得不截肢;有的并发中风,不得不长期卧床。

  看着一张张痛不欲生的面孔,向光大焦虑万分。他在一篇日记中写道:“作为一名医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对病人无能为力。”以往糖尿病治疗主要是着眼于并发症出现后的对症治疗,手段被动,效果不佳,向光大大胆创新,结合他正在进行的糖尿病基因研究,探索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提前干预治疗新方法。在病人面前,向光大是一个性格温和、极有耐心的人。在他的办公室里,经常有病人登门咨询。有很多病人没有挂号就直接找他看病,向光大毫不计较,耐心地回答病人的问题。为了把深奥的学术问题给病人讲明白,向光大经常反复讲几次,直到病人听懂为止。近年来,数百例糖尿病患者被向光大的耐心说教所感动,自愿接受提前干预治疗。据统计,向光大这一方法平均将患者的并发症出现时间推迟了5年以上,创下了糖尿病治疗史上的一个奇迹。

  打造一支集体攻关的团队

  2005年年初,内分泌科人事变动,一时没有学科带头人,没有技术权威,科室一盘散沙,病人流失十分严重,一度空床率达到60%。向光大临危受命,担任内分泌科代主任。

  上任时,他没有发表“就职演说”,没有急于“烧三把火”,而是通过自己的表率行动把大家紧紧地凝聚在自己的周围。挑战世界级医学难题,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向光大注重发挥大家的智慧集体攻关。以前,工作之余,科室医生护士常聚在一起聊天。向光大上任后,一有空就到医生办公室坐坐,与大家一起交流工作体会,共同探讨临床遇到的难题,把自己掌握的新技术和科研的新成果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在他的带动下,科室学习钻研的氛围日益浓厚,科室所有的医生都自愿加入到他的科研攻关小组。为加强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向光大还打破学科界限,先后与眼科、神经外科、B超室等科室联合,开展了糖尿病眼底病变检测与治疗、血管内皮功能超声检测等新课题研究,把他的科研团队从科室扩展到院内相关学科。科研带动了临床。

  向光大和他的科研团队坚持将最先进的技术运用到临床,为患者解除病痛,在糖尿病病人心中点燃了“希望之光”。短短两年,他们先后引进两项新技术,开展了两项新课题,原本只有26个床位的小科室,近两年,平均每天收治病人都在70人以上,很多在地方大医院住院的病人也慕名转到他所在的科室。

  2011年6月,在美国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医学中心学习一年的向光大回答了他阔别了一年之久的医院,“出去真是开了眼界,最大的收获是在美国学到了不一样的思维方式。”他说。下一步,他要带领自己的团队在更好为病人服务上下足工夫,以及在科研上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果。他相信,这一定可以做到。

责任编辑
标签土家人物    
0

向光大 病人痛苦就是攻关的课题

时间:2020-03-20 15:28:58

来源:荆楚网

作者:郑一鸣 周新 刘宇

向光大,男,土家族,1964年11月生,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

  只要不出差,每天早上6时30分,一个穿着白大褂、胖乎乎的医生会准时出现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门诊外科大楼12楼,走到各间病房,询问住院的病人情况怎么样。这个中年男人不是别人,正是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向光大。而这个习惯,他会一直保持下去。

  内分泌,这个很学术化的字眼,其实就是我们普通人可能经常接触到的“糖尿病”3个子。它终身不能治愈,被喻为人类健康的杀手。曾有专家称:百年内无人能破解这道世界级医学难题。而向光大,一名普通的军医,不惧艰险,10年跋涉不止,团结和带领他的科研团队以军人的姿态向这一医学难题发起一次又一次冲击,收获着一个又一个惊喜:近三年,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其中在SCI杂志发表论文22篇,两项技术列为国际首创。

  9年业余时何攻下一道军队重点科研课题

  14年前,每当夜幕低垂、路灯亮起的时候,通往武汉总医院图书馆的林荫小道上,经常有一个行色匆匈的年轻人,他背着一个学生常用的大背包,低着头,眉头紧锁,目光中透着特有的执着和坚定。他就是年轻的向光大,一个特招入伍的地方大学生,一个被同事称为敢“玩命”的科研迷。那一年,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承担了一个“九五”军队重点科研项目——“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分子遗传学机制”研究课题。这一课题难度大、风险多,医院实验条件不足,并且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攻关,一时没有人愿意接这份“苦差事”。当时,刚过而立之年的向光大主动请缨担任课题的“主攻手”。消息一出,医院很多人私下议论:他到底行不行?很快,向光大以他特有的钻劲和韧劲消除了大家的疑虑。

  1999年4月,为了筛选导致糖尿病血管病变的一个“危险”基因,整整4个月,他每天重复做人体基因体外扩增反应实验4次。实验用的一次性橡胶手套一个星期就清理掉一大筐,白大褂被化学试剂烧了很多小洞,一个月换了三套。双手被化学试剂严重腐蚀,吃饭拿筷子都困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7月的一天,他成功筛选出糖尿病血管病变的一个“危险”基因——“载脂蛋白E基因”。

  随着研究的步步深入,向光大越来越感到自己理论上的差距,于是萌发了到院校学习深造的念头。在医院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下,2000年9月,向光大顺利考取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博士研究生。读博的3年时间里,他一边完成学业,一边利用那里先进的实验条件继续他的课题研究。为完成核酸杂交实验,他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放射性同位素。那是一种危险的致癌物质。实验进行不久,他体内的血小板急剧减少,全身皮下出血,出现一大块一大块的瘀斑。但他全然不顾,最后高质量地完成了课题,论文也发表在美国糖尿病杂志上。毕业时,向光大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博士毕业生”。

  九年磨一剑。2005年,向光大圆满完成了“九五”军队重点科研项目——“糖尿病患者血管并发症分子遗传学机制”研究,获得了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了医院此类奖项的空白。评审时,很多从海外归来的专家感叹道:“我们在国外工作很多年,都没有达到这一水平。”当得知这一成果是向光大用9年的业余时间完成的,评审团的专家们个个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病人的痛苦就是攻关的课题

  向光大常说:“搞科研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哪怕是极小的痛苦,我也要全力以赴。”国外专家搞糖尿病基因研究,常用办法是从患者的血液中提取“危险”基因。向光大在工作实践中深深感到:从患者血液中提取基因,给患者增加了痛苦,为实验增加了成本。能不能换一种更好的办法呢?

  向光大陷入了深思,一连几个月都吃不香睡不好。一次,他到病房查房,正好一个患者在漱口。这一很常见的生活细节触发了向光大的灵感——能不能从患者的漱口水中提取实验所需的基因呢?为了这一想法,他欣喜若狂。一下班,就直奔实验室。苦战三天三夜,实验成功了!可以直接从患者的漱口水中提取“危险”基因。这个小革新由于操作简便,经济实用,患者也乐于接受,填补了国际医学空白。

  目前,这一方法已在国内很多大医院临床上得到推广应用,仅节省取血用的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一年就是数百万元。糖尿病患者常伴随多种血管并发症。1999年,内分泌科收治了几个糖尿病病人。有的病人并发肾功能衰竭,不得不长期进行血液透析;有的患者并发糖尿病足,脚部溃烂流脓,不得不截肢;有的并发中风,不得不长期卧床。

  看着一张张痛不欲生的面孔,向光大焦虑万分。他在一篇日记中写道:“作为一名医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对病人无能为力。”以往糖尿病治疗主要是着眼于并发症出现后的对症治疗,手段被动,效果不佳,向光大大胆创新,结合他正在进行的糖尿病基因研究,探索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提前干预治疗新方法。在病人面前,向光大是一个性格温和、极有耐心的人。在他的办公室里,经常有病人登门咨询。有很多病人没有挂号就直接找他看病,向光大毫不计较,耐心地回答病人的问题。为了把深奥的学术问题给病人讲明白,向光大经常反复讲几次,直到病人听懂为止。近年来,数百例糖尿病患者被向光大的耐心说教所感动,自愿接受提前干预治疗。据统计,向光大这一方法平均将患者的并发症出现时间推迟了5年以上,创下了糖尿病治疗史上的一个奇迹。

  打造一支集体攻关的团队

  2005年年初,内分泌科人事变动,一时没有学科带头人,没有技术权威,科室一盘散沙,病人流失十分严重,一度空床率达到60%。向光大临危受命,担任内分泌科代主任。

  上任时,他没有发表“就职演说”,没有急于“烧三把火”,而是通过自己的表率行动把大家紧紧地凝聚在自己的周围。挑战世界级医学难题,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向光大注重发挥大家的智慧集体攻关。以前,工作之余,科室医生护士常聚在一起聊天。向光大上任后,一有空就到医生办公室坐坐,与大家一起交流工作体会,共同探讨临床遇到的难题,把自己掌握的新技术和科研的新成果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在他的带动下,科室学习钻研的氛围日益浓厚,科室所有的医生都自愿加入到他的科研攻关小组。为加强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向光大还打破学科界限,先后与眼科、神经外科、B超室等科室联合,开展了糖尿病眼底病变检测与治疗、血管内皮功能超声检测等新课题研究,把他的科研团队从科室扩展到院内相关学科。科研带动了临床。

  向光大和他的科研团队坚持将最先进的技术运用到临床,为患者解除病痛,在糖尿病病人心中点燃了“希望之光”。短短两年,他们先后引进两项新技术,开展了两项新课题,原本只有26个床位的小科室,近两年,平均每天收治病人都在70人以上,很多在地方大医院住院的病人也慕名转到他所在的科室。

  2011年6月,在美国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医学中心学习一年的向光大回答了他阔别了一年之久的医院,“出去真是开了眼界,最大的收获是在美国学到了不一样的思维方式。”他说。下一步,他要带领自己的团队在更好为病人服务上下足工夫,以及在科研上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果。他相信,这一定可以做到。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