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张勇:镌刻在西部喀斯特大山深处的足迹

时间:2020-03-20 15:28:59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杨树洁 田赛

             ——记首届全国地市报优秀新闻工作者、贵州铜仁日报总编室主任张勇 

他连续三年荣膺贵州新闻奖一等奖等多项大奖,他是铜仁市委对外宣传先进个人、铜仁市新闻系统“走转改”活动典型发言代表和贵州“最美新闻人”候选者。   

他是一个用激情追逐新闻理想的媒体人。  

       他更是一个用理性担负崇高使命的媒体人。  

       最近,第一届全国地市报优秀新闻工作者揭榜,他名列其中。他就是铜仁日报总编室主任、铜仁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勇。  

       张勇从土家山寨的弯弯山径走出来,他先后担任过乡村教师、乡政府秘书、县委宣传部干事,于2001年初选调到铜仁日报从事新闻工作后,他刻苦钻研新闻业务,认真履行职责,工作足迹遍布铜仁1.8万平方公里乃至黔、湘、渝、鄂边区的山山水水,表现出强烈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突出的采编业务、策划和管理能力,扎实的理论功底,业绩显著。累计见报新闻作品60余万字,编审各类稿件近40万字,荣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中国旅游新闻奖、贵州新闻奖、铜仁市社科奖等荣誉30多次,他的新闻作品以深度、厚度和广度见长,成为在铜仁有广泛影响、在贵州亦有一定知名度的青年新闻记者,是铜仁日报社十年来业务考核总成绩第一的“获奖专业户”。  

       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北京某文化传媒机构总编辑赵拴曾评价:“从一名普通基层通讯员成长为当地有影响力的知名记者,张勇一路留下的是执着的汗水和坚定足迹,他是中国西部地区优秀新闻人的典型代表。他做人真诚低调,做事激情四溢;他用生命追寻新闻的热度和高度;他对崇高职业理想的坚守,成就了令业界瞩目的骄人业绩。”  

       十多年前,铜仁日报社把张勇当通讯员期间刊发的文稿,汇集成13万字的新闻通讯作品集《感念这方热土》付梓,使时年28岁的他成为众多通讯员学习的励志榜样。  

       一、人格魅力和业务能力的聚合——用新闻激情点亮一片灯,打造过硬团队收获累累硕果  

       经济新闻面临难采访、难写作、难读懂的顽症,这相对于“欠发达、欠开发”的西部地区的报刊,尤其是党报体现得淋漓尽致,导致经济新闻版块长期“短腿”,严重掣肘了党报新闻作品的影响力、公信力和竞争力。  

       2009年10月,历任铜仁日报记者、经济部副主任、主任的张勇执掌经济部后,克服新手多、任务重和人手少的困境,从进一步规范部室采编流程入手,他认真革新规章制度:要求部属的规定,他率先垂范遵守;要求部属的标准,他精益求精执行;要求部属的任务,他身先士卒完成。  

       “向我看齐!”张勇多次在经济部业务会议上,推心置腹跟把自己的从业经验、教训、心得与同事分享交流,使一些刚入职的新人尽快进入工作角色,有点工作基础的采编人员逐步成长为骨干。  

       “我向你学习!”这亦是张勇多次在经济部业务会议上,敞开心扉向同事表达的心声,他充分挖掘每个部属的工作亮色,遂大张旗鼓进行表扬,重塑每一个人的工作信心,激活每一个人的工作激情,点燃每一个人的工作梦想。  

       张勇用真情、实干和心血,调动了每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了每一个人的创造性,让最多时不足10人、最少时只有5人的团队,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工作激情,创办了“经济视点”、“读城记”、“经济茶坊”等知名专栏。人们看见的结局是:经济部采编忙了起来,版面靓了起来,获奖多了起来!因此,一些新人希望加盟经济部为幸事,只要其真心融入这个团队,那么就可快速完成从学生到合格记者、甚至独当一面的优秀媒体人的蜕变。  

       2012年初,张勇作为执行主编,领办《铜仁日报•武陵周刊》,围绕提升铜仁日报政经深度报道的目标,关注铜仁要事大势,浓墨重彩推出了系列深度报道,更彰显了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从而获得了业界肯定,赢得了读者赞许。  

       据不完全统计,张勇主持经济部工作至2012年11月,到兼任《铜仁日报•武陵周刊》执行主编,累计编审文稿近40万字,获得各级新闻奖40多(人)次,其中,他个人采写文稿20万字,获奖18次。在此期间,经济部分别有4名普通记者提拔到副科级岗位,一批新人成长为优秀采编人员。  

       二、精彩的深度策划源自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挚爱——推出众多广泛影响和好评如潮的系列报道,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力的“新闻推手”  

       当今,新媒体异军突起,纸质媒体的影响力日渐式微,特别是“欠发达、欠开发”的西部地区的党报更是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作为一个有追求、有思想、有激情、有担当的媒体人,张勇始终认为:权威性、导向性、地域性等要素,仍旧是地市党报得天独厚的新闻资源,唯有精耕细作才能有所斩获,可在竞争激烈的媒体“江湖”占据一席之地。  

       这些年,张勇大胆创新、开拓、变革,坚持“知行合一”,努力“用思想照亮新闻素材”,推出了一批颇具铜仁特色的“系列新闻作品”,有的时过境迁,仍旧被读者津津乐道,推翻新闻是易碎品的悖论。其主要代表作分别是——  
 
       “水利扶贫”系列:铜仁是国家水利部在全国唯一以地市为单位的新农村水利扶贫试点,两轮扶贫期间投资200亿左右,以利解决山区工程性缺水难题。最近几年,张勇承担水利扶贫的新闻宣传主要任务后,精心组织记者和通讯员积极采写水利扶贫新闻稿,刊播文稿10余万字,为整体推进水利扶贫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其中,他采写的《水利扶贫的铜仁模式》、《情融梵山乌水间——记国家水利部挂职干部、铜仁市副市长金旸》等数篇深度报道,被评为全市水利扶贫征文一等奖、二等奖。  
 
       “铜仁茶业”系列:旨在诠释贵州是茶叶原产地,铜仁为黔茶主要产区,当地政府据此把茶叶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举措。张勇先后采写了《印江茶叶重振品牌问鼎市场》、《石阡茶叶探索产业化之路》、《松桃茶叶‘借船出海’亦飘香》、《沿河苦丁茶呼唤龙头企业》等来自全市主产茶区的系列报道,推出了深度报道《铜仁茶叶的荣耀与尴尬》、《用品牌铸造铜茶辉煌》、《铜仁茶叶启示录》、《陈海纳和鸿云茶庄的故事》等,特别是 “聚焦铜仁生态茶业”深度专题反响良好,其篇目分别是《黔东茶业航母扬帆启航》、《微观书乡茶事》、《复苏的茶业版块》、《铜仁茶业憧憬花样年华》、《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繁荣》、《铜仁发展生态茶产业关键词解读》等等,被茶区一些党政干部留存,作为参考学习资料。  

       “乌江流域”系列:全长1037公里的乌江是长江的主要支流,被誉为贵州的母亲河,流经贵州、重庆40多个区县。张勇持久关注这条生生不息的河流,先后刊发了《乌江:铜仁“田纳西”之梦》、《乌江航运:无可奈何花落去?》、《乌江,贵州水电开发的主战场——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泽华访谈录》、《乌江,百舸争流会有时》、《把乌江山峡“搬”到别处去》、《黔渝携手擎举乌江山峡旅游开发大旗》、《乌江山峡姓‘黔’还是姓‘渝’》、《乌江彭水电站改变沿河经济版图》、《乌江,涛声不再依旧》、《乌江特色经济产业带呼之欲出》等等,用心见证乌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变迁,作品多次荣获各类新闻奖。  

       “黔东革命根据地”系列: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黔东革命根据地是云贵高原第一块红色根据地,亦是全国最早的八大革命根据地之一。当年,贺龙、夏曦、任弼时、萧克、王震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浴血奋战,撒播下了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种。张勇与同事紧扣与“黔东革命根据地”有关联的事物,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避开枯燥的文史叙史方式,力求用生动、鲜活、简朴的文字,精确地描述历史,以时间为经、以史为纬,经纬交错撰写文稿,连续推出32篇报道,各篇既单独成篇,又互相关联,文中所涉及的近100位红军将领,后来新中国成立后授衔的将军,他们的人生归宿在此组报道中全有了清楚的交待,读者每天追着等待次日的报道。获得市委重奖,荣获全市思想宣传工作一等奖。在建军80周年之际,他又单枪匹马踏访老区,推出了《黔东革命老区行》系列报道,聚焦老区的巨变,荣获全市优秀新闻作品奖。  

       “梵净山”系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是联合国“人与自然保护圈成员”单位,亦是全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这几年,当地政府以梵净山为龙头,千方百计培育文化旅游产业。张勇兼任中国旅游新闻社特约记者后,近三年来采写了《梵净山文化旅游经济圈风生水起》等160多篇文稿,浓墨重彩推介铜仁文化旅游产业,同时,积极向贵州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民族报、新华社等投稿推介铜仁。2010年9月,他担纲主笔的《关注铜仁旅游产业》系列报道,撰写的特稿《风起梵净山》等主打文章,再配以1500字左右的采访手记,在贵州省第五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铜仁召开之际,连续4天推出4个整版图文并茂的报道,引起强烈反响,后荣获中国地市报重大主题一等奖。  
 
       “基层行”系列:张勇采访的足迹遍布铜仁市169个乡镇(办事处)的140多个地方,与黔、湘、渝、鄂边区的山山水水,他先后参与策划,并担任主笔刊发了《黔渝边区行》、《走乡村看灾后重建》、《记者回乡见闻录》、《走进渝怀铁路线》、《走边城看边贸》、《铜仁高速公路建设工地纪行》、《走进乌江山峡》、《溯源沅水》等等,采写了多篇来自第一现场的、沾满泥土气息的新闻稿,至今让多数读者念念不忘。连续5年荣获贵州新闻奖,其中,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3次。  

       “名人”系列:张勇工作主动意识与创新意识凸显,常是保质保量完成规定“动作”外,喜爱因地制宜搞“自选动作”,抢抓“名人”前来铜仁的机缘,积极拓宽采访内涵和外延,先后刊发了《 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专访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李茂春》、《开发型经济大有可为——专访浙江大学公共学院院长姚先国教授》、《宋祖英:从农家女到歌唱家》、《陈忠实印象》等等,让读者分享“名人”成功的喜悦。。  

       “新闻论文”系列:多年来,张勇坚持每年撰写新闻业务论文,不断对自己的从业得失加以回顾、总结、反思,先后撰写了《新闻影响力的背后是什么——地市党报新闻策划管窥与初探》、《平民化视角:地域新闻大有可为》、《新闻报道如何深入》、《新闻采访技巧初探》、《新闻背景在深度报道中的运用探微》等多篇厚重的论文,在全国各地专业刊物刊发,有的还被一些新闻单位作为资料印发学习。  

       “全力以赴做一个有思想的媒体人!”基于这样的高度认知,张勇始终坚信:新闻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亦如同深埋在沙砾中的金矿,需要智慧的眼光“发现”后,才能“表现”出来!尽管,他长期在贫困地区工作,采访条件相对艰苦,采访战线相对较长,采访素材相对不多,然而,他与时俱进,十分注重“充电”学习各种知识,同时亦注重“放电”加强采编工作,因此,采编了数以万计的新闻作品,为读者提供了一批优良的精神食粮。  

       三、心中涌真情,笔端显责任——每年深入乡镇采访200天以上,被读者赞为有社会责任感的“草鞋记者”,作品风格独树一帜深受好评  

       “新闻是历史的流淌,历史是新闻的积淀!”做一名优秀采编人员和与时俱进的党报记者是张勇此生的事业追求,采写有深度、厚度和广度的新闻作品是他的执业标准,这一路走来需要感谢的人特别多,他始终怀揣一颗感恩的心,乐此不疲地急行在西部喀斯特大山深处……  

       “当你看见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纸上;当你看不见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路上!”  

       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用专题报道《中国的西部角》垫定了自己在新闻界的地位,为后来者树立了标杆,至今,他的执业态度和精神仍旧深深地被张勇推崇,他身体力行实践“脚板皮下出新闻”的硬道理。张勇始终认为:如今,各类环境不再与往昔同日而语,记者的工作条件大为改善,可是,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忘记,还需要继续发扬光大,因为,好新闻就是像金子一样深埋在矿山的最底层,需要加倍努力,方可有所收获。  

       张勇深知,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必须具备“将军的脑,士兵的腿”,时刻保持“心要热,头要冷”工作状态;他是这样鞭策部属的,亦是这样鞭策自己!源自如此理念,他每年深入乡镇采访均在200天以上,亦因此被读者美其名曰“草鞋记者”;他所采写的新闻作品九成是来自最基层的素材,再加上其独具慧眼的写作表现手法,常给读者清风拂面、耳目一新之感,常感叹:“有看头!有味道!”。  

       正因为这样,张勇始终满怀激情,爱岗敬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13年来,他独立完成和参与了诸多重大战役性报道工作,采写了大量高质量的新闻作品。为此,一年四季挑灯夜战,加班加点已成为他工作的常态。  

       2012年,张勇先后作为铜仁撤地建市《辉煌三十二年》文集、《文化铜仁》画册、全省工业发展观摩大会铜仁站电视专题片《铜仁工业记忆》、梵净山文化旅游节解说词等的主创人员,按期圆满完成3万多字的撰稿任务,赢得了市委领导高度评价。  

    这几年,张勇利用工作之余,先后应邀到市直机关、大专院校、各区县担任新闻授课教师,受众3000余人(次),其中部分学员已是铜仁日报的通讯员。  

       张勇脚踏实地力争做一个有思想的媒体人,他开创了铜仁日报新闻业务多个之冠:跑乡镇、跑基层次数最多的记者;撰写深度报道最多的记者;新闻作品获奖最多的记者;所率经济部获奖人次最多的业务部室等等。  

       对面纷至沓来的荣誉,张勇心怀感恩:“这些年的点滴成绩,主要是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社领导、同事、家人关爱、帮助、支持的结果,我在此对他们深表谢意!还要感谢我的采访对象,从他们身上我不断吸取力量,让我始终保持一个与时俱进的新闻之心,始终保持勇往直前的动力!”  

       2012年11月,张勇调任总编室主任,这对于他而言任务更重了,要求更高了,标准更严了。而今,恪尽职守的他,正在与团队围绕“正确、有用、好看”的总体目标,加快推进铜仁日报从农业地区党报向城市党报转型,奉献一个新闻人的激情、睿智和心血。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铜仁日报拥有一支优秀的新闻采编团队,我有幸成为这个团队的成员!我亦有幸为铜仁的精彩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从今,我将心甘情愿为建设美丽中国释放一个新闻记者的正能量!”张勇对铜仁的明天与祖国的未来信心百倍,做一个有纪律、有激情、有思想、有担当的媒体人,是他无怨无悔的人生追求,他为之披星戴月、殚精竭虑和志存高远。
(作者杨树洁系贵州铜仁日报社会部副主任 ,田赛系贵州铜仁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

责任编辑
标签人物风采    
0

张勇:镌刻在西部喀斯特大山深处的足迹

时间:2020-03-20 15:28:59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杨树洁 田赛

             ——记首届全国地市报优秀新闻工作者、贵州铜仁日报总编室主任张勇 

他连续三年荣膺贵州新闻奖一等奖等多项大奖,他是铜仁市委对外宣传先进个人、铜仁市新闻系统“走转改”活动典型发言代表和贵州“最美新闻人”候选者。   

他是一个用激情追逐新闻理想的媒体人。  

       他更是一个用理性担负崇高使命的媒体人。  

       最近,第一届全国地市报优秀新闻工作者揭榜,他名列其中。他就是铜仁日报总编室主任、铜仁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张勇。  

       张勇从土家山寨的弯弯山径走出来,他先后担任过乡村教师、乡政府秘书、县委宣传部干事,于2001年初选调到铜仁日报从事新闻工作后,他刻苦钻研新闻业务,认真履行职责,工作足迹遍布铜仁1.8万平方公里乃至黔、湘、渝、鄂边区的山山水水,表现出强烈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突出的采编业务、策划和管理能力,扎实的理论功底,业绩显著。累计见报新闻作品60余万字,编审各类稿件近40万字,荣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中国旅游新闻奖、贵州新闻奖、铜仁市社科奖等荣誉30多次,他的新闻作品以深度、厚度和广度见长,成为在铜仁有广泛影响、在贵州亦有一定知名度的青年新闻记者,是铜仁日报社十年来业务考核总成绩第一的“获奖专业户”。  

       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北京某文化传媒机构总编辑赵拴曾评价:“从一名普通基层通讯员成长为当地有影响力的知名记者,张勇一路留下的是执着的汗水和坚定足迹,他是中国西部地区优秀新闻人的典型代表。他做人真诚低调,做事激情四溢;他用生命追寻新闻的热度和高度;他对崇高职业理想的坚守,成就了令业界瞩目的骄人业绩。”  

       十多年前,铜仁日报社把张勇当通讯员期间刊发的文稿,汇集成13万字的新闻通讯作品集《感念这方热土》付梓,使时年28岁的他成为众多通讯员学习的励志榜样。  

       一、人格魅力和业务能力的聚合——用新闻激情点亮一片灯,打造过硬团队收获累累硕果  

       经济新闻面临难采访、难写作、难读懂的顽症,这相对于“欠发达、欠开发”的西部地区的报刊,尤其是党报体现得淋漓尽致,导致经济新闻版块长期“短腿”,严重掣肘了党报新闻作品的影响力、公信力和竞争力。  

       2009年10月,历任铜仁日报记者、经济部副主任、主任的张勇执掌经济部后,克服新手多、任务重和人手少的困境,从进一步规范部室采编流程入手,他认真革新规章制度:要求部属的规定,他率先垂范遵守;要求部属的标准,他精益求精执行;要求部属的任务,他身先士卒完成。  

       “向我看齐!”张勇多次在经济部业务会议上,推心置腹跟把自己的从业经验、教训、心得与同事分享交流,使一些刚入职的新人尽快进入工作角色,有点工作基础的采编人员逐步成长为骨干。  

       “我向你学习!”这亦是张勇多次在经济部业务会议上,敞开心扉向同事表达的心声,他充分挖掘每个部属的工作亮色,遂大张旗鼓进行表扬,重塑每一个人的工作信心,激活每一个人的工作激情,点燃每一个人的工作梦想。  

       张勇用真情、实干和心血,调动了每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了每一个人的创造性,让最多时不足10人、最少时只有5人的团队,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工作激情,创办了“经济视点”、“读城记”、“经济茶坊”等知名专栏。人们看见的结局是:经济部采编忙了起来,版面靓了起来,获奖多了起来!因此,一些新人希望加盟经济部为幸事,只要其真心融入这个团队,那么就可快速完成从学生到合格记者、甚至独当一面的优秀媒体人的蜕变。  

       2012年初,张勇作为执行主编,领办《铜仁日报•武陵周刊》,围绕提升铜仁日报政经深度报道的目标,关注铜仁要事大势,浓墨重彩推出了系列深度报道,更彰显了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从而获得了业界肯定,赢得了读者赞许。  

       据不完全统计,张勇主持经济部工作至2012年11月,到兼任《铜仁日报•武陵周刊》执行主编,累计编审文稿近40万字,获得各级新闻奖40多(人)次,其中,他个人采写文稿20万字,获奖18次。在此期间,经济部分别有4名普通记者提拔到副科级岗位,一批新人成长为优秀采编人员。  

       二、精彩的深度策划源自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挚爱——推出众多广泛影响和好评如潮的系列报道,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力的“新闻推手”  

       当今,新媒体异军突起,纸质媒体的影响力日渐式微,特别是“欠发达、欠开发”的西部地区的党报更是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作为一个有追求、有思想、有激情、有担当的媒体人,张勇始终认为:权威性、导向性、地域性等要素,仍旧是地市党报得天独厚的新闻资源,唯有精耕细作才能有所斩获,可在竞争激烈的媒体“江湖”占据一席之地。  

       这些年,张勇大胆创新、开拓、变革,坚持“知行合一”,努力“用思想照亮新闻素材”,推出了一批颇具铜仁特色的“系列新闻作品”,有的时过境迁,仍旧被读者津津乐道,推翻新闻是易碎品的悖论。其主要代表作分别是——  
 
       “水利扶贫”系列:铜仁是国家水利部在全国唯一以地市为单位的新农村水利扶贫试点,两轮扶贫期间投资200亿左右,以利解决山区工程性缺水难题。最近几年,张勇承担水利扶贫的新闻宣传主要任务后,精心组织记者和通讯员积极采写水利扶贫新闻稿,刊播文稿10余万字,为整体推进水利扶贫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其中,他采写的《水利扶贫的铜仁模式》、《情融梵山乌水间——记国家水利部挂职干部、铜仁市副市长金旸》等数篇深度报道,被评为全市水利扶贫征文一等奖、二等奖。  
 
       “铜仁茶业”系列:旨在诠释贵州是茶叶原产地,铜仁为黔茶主要产区,当地政府据此把茶叶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举措。张勇先后采写了《印江茶叶重振品牌问鼎市场》、《石阡茶叶探索产业化之路》、《松桃茶叶‘借船出海’亦飘香》、《沿河苦丁茶呼唤龙头企业》等来自全市主产茶区的系列报道,推出了深度报道《铜仁茶叶的荣耀与尴尬》、《用品牌铸造铜茶辉煌》、《铜仁茶叶启示录》、《陈海纳和鸿云茶庄的故事》等,特别是 “聚焦铜仁生态茶业”深度专题反响良好,其篇目分别是《黔东茶业航母扬帆启航》、《微观书乡茶事》、《复苏的茶业版块》、《铜仁茶业憧憬花样年华》、《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繁荣》、《铜仁发展生态茶产业关键词解读》等等,被茶区一些党政干部留存,作为参考学习资料。  

       “乌江流域”系列:全长1037公里的乌江是长江的主要支流,被誉为贵州的母亲河,流经贵州、重庆40多个区县。张勇持久关注这条生生不息的河流,先后刊发了《乌江:铜仁“田纳西”之梦》、《乌江航运:无可奈何花落去?》、《乌江,贵州水电开发的主战场——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泽华访谈录》、《乌江,百舸争流会有时》、《把乌江山峡“搬”到别处去》、《黔渝携手擎举乌江山峡旅游开发大旗》、《乌江山峡姓‘黔’还是姓‘渝’》、《乌江彭水电站改变沿河经济版图》、《乌江,涛声不再依旧》、《乌江特色经济产业带呼之欲出》等等,用心见证乌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变迁,作品多次荣获各类新闻奖。  

       “黔东革命根据地”系列: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黔东革命根据地是云贵高原第一块红色根据地,亦是全国最早的八大革命根据地之一。当年,贺龙、夏曦、任弼时、萧克、王震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浴血奋战,撒播下了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种。张勇与同事紧扣与“黔东革命根据地”有关联的事物,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避开枯燥的文史叙史方式,力求用生动、鲜活、简朴的文字,精确地描述历史,以时间为经、以史为纬,经纬交错撰写文稿,连续推出32篇报道,各篇既单独成篇,又互相关联,文中所涉及的近100位红军将领,后来新中国成立后授衔的将军,他们的人生归宿在此组报道中全有了清楚的交待,读者每天追着等待次日的报道。获得市委重奖,荣获全市思想宣传工作一等奖。在建军80周年之际,他又单枪匹马踏访老区,推出了《黔东革命老区行》系列报道,聚焦老区的巨变,荣获全市优秀新闻作品奖。  

       “梵净山”系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是联合国“人与自然保护圈成员”单位,亦是全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这几年,当地政府以梵净山为龙头,千方百计培育文化旅游产业。张勇兼任中国旅游新闻社特约记者后,近三年来采写了《梵净山文化旅游经济圈风生水起》等160多篇文稿,浓墨重彩推介铜仁文化旅游产业,同时,积极向贵州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民族报、新华社等投稿推介铜仁。2010年9月,他担纲主笔的《关注铜仁旅游产业》系列报道,撰写的特稿《风起梵净山》等主打文章,再配以1500字左右的采访手记,在贵州省第五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铜仁召开之际,连续4天推出4个整版图文并茂的报道,引起强烈反响,后荣获中国地市报重大主题一等奖。  
 
       “基层行”系列:张勇采访的足迹遍布铜仁市169个乡镇(办事处)的140多个地方,与黔、湘、渝、鄂边区的山山水水,他先后参与策划,并担任主笔刊发了《黔渝边区行》、《走乡村看灾后重建》、《记者回乡见闻录》、《走进渝怀铁路线》、《走边城看边贸》、《铜仁高速公路建设工地纪行》、《走进乌江山峡》、《溯源沅水》等等,采写了多篇来自第一现场的、沾满泥土气息的新闻稿,至今让多数读者念念不忘。连续5年荣获贵州新闻奖,其中,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3次。  

       “名人”系列:张勇工作主动意识与创新意识凸显,常是保质保量完成规定“动作”外,喜爱因地制宜搞“自选动作”,抢抓“名人”前来铜仁的机缘,积极拓宽采访内涵和外延,先后刊发了《 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专访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李茂春》、《开发型经济大有可为——专访浙江大学公共学院院长姚先国教授》、《宋祖英:从农家女到歌唱家》、《陈忠实印象》等等,让读者分享“名人”成功的喜悦。。  

       “新闻论文”系列:多年来,张勇坚持每年撰写新闻业务论文,不断对自己的从业得失加以回顾、总结、反思,先后撰写了《新闻影响力的背后是什么——地市党报新闻策划管窥与初探》、《平民化视角:地域新闻大有可为》、《新闻报道如何深入》、《新闻采访技巧初探》、《新闻背景在深度报道中的运用探微》等多篇厚重的论文,在全国各地专业刊物刊发,有的还被一些新闻单位作为资料印发学习。  

       “全力以赴做一个有思想的媒体人!”基于这样的高度认知,张勇始终坚信:新闻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亦如同深埋在沙砾中的金矿,需要智慧的眼光“发现”后,才能“表现”出来!尽管,他长期在贫困地区工作,采访条件相对艰苦,采访战线相对较长,采访素材相对不多,然而,他与时俱进,十分注重“充电”学习各种知识,同时亦注重“放电”加强采编工作,因此,采编了数以万计的新闻作品,为读者提供了一批优良的精神食粮。  

       三、心中涌真情,笔端显责任——每年深入乡镇采访200天以上,被读者赞为有社会责任感的“草鞋记者”,作品风格独树一帜深受好评  

       “新闻是历史的流淌,历史是新闻的积淀!”做一名优秀采编人员和与时俱进的党报记者是张勇此生的事业追求,采写有深度、厚度和广度的新闻作品是他的执业标准,这一路走来需要感谢的人特别多,他始终怀揣一颗感恩的心,乐此不疲地急行在西部喀斯特大山深处……  

       “当你看见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纸上;当你看不见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路上!”  

       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用专题报道《中国的西部角》垫定了自己在新闻界的地位,为后来者树立了标杆,至今,他的执业态度和精神仍旧深深地被张勇推崇,他身体力行实践“脚板皮下出新闻”的硬道理。张勇始终认为:如今,各类环境不再与往昔同日而语,记者的工作条件大为改善,可是,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忘记,还需要继续发扬光大,因为,好新闻就是像金子一样深埋在矿山的最底层,需要加倍努力,方可有所收获。  

       张勇深知,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必须具备“将军的脑,士兵的腿”,时刻保持“心要热,头要冷”工作状态;他是这样鞭策部属的,亦是这样鞭策自己!源自如此理念,他每年深入乡镇采访均在200天以上,亦因此被读者美其名曰“草鞋记者”;他所采写的新闻作品九成是来自最基层的素材,再加上其独具慧眼的写作表现手法,常给读者清风拂面、耳目一新之感,常感叹:“有看头!有味道!”。  

       正因为这样,张勇始终满怀激情,爱岗敬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13年来,他独立完成和参与了诸多重大战役性报道工作,采写了大量高质量的新闻作品。为此,一年四季挑灯夜战,加班加点已成为他工作的常态。  

       2012年,张勇先后作为铜仁撤地建市《辉煌三十二年》文集、《文化铜仁》画册、全省工业发展观摩大会铜仁站电视专题片《铜仁工业记忆》、梵净山文化旅游节解说词等的主创人员,按期圆满完成3万多字的撰稿任务,赢得了市委领导高度评价。  

    这几年,张勇利用工作之余,先后应邀到市直机关、大专院校、各区县担任新闻授课教师,受众3000余人(次),其中部分学员已是铜仁日报的通讯员。  

       张勇脚踏实地力争做一个有思想的媒体人,他开创了铜仁日报新闻业务多个之冠:跑乡镇、跑基层次数最多的记者;撰写深度报道最多的记者;新闻作品获奖最多的记者;所率经济部获奖人次最多的业务部室等等。  

       对面纷至沓来的荣誉,张勇心怀感恩:“这些年的点滴成绩,主要是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社领导、同事、家人关爱、帮助、支持的结果,我在此对他们深表谢意!还要感谢我的采访对象,从他们身上我不断吸取力量,让我始终保持一个与时俱进的新闻之心,始终保持勇往直前的动力!”  

       2012年11月,张勇调任总编室主任,这对于他而言任务更重了,要求更高了,标准更严了。而今,恪尽职守的他,正在与团队围绕“正确、有用、好看”的总体目标,加快推进铜仁日报从农业地区党报向城市党报转型,奉献一个新闻人的激情、睿智和心血。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铜仁日报拥有一支优秀的新闻采编团队,我有幸成为这个团队的成员!我亦有幸为铜仁的精彩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从今,我将心甘情愿为建设美丽中国释放一个新闻记者的正能量!”张勇对铜仁的明天与祖国的未来信心百倍,做一个有纪律、有激情、有思想、有担当的媒体人,是他无怨无悔的人生追求,他为之披星戴月、殚精竭虑和志存高远。
(作者杨树洁系贵州铜仁日报社会部副主任 ,田赛系贵州铜仁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