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信息资讯

谭继文平行皴中国画作品亮相北京一得阁书画城

时间:2020-03-20 15:28:59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

作者:朱峰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土家族画家谭继文在一得阁书画城前留影。  朱峰  摄影


展出中藏友对谭继文的中国画技艺进行切磋。   朱峰  摄影

    金秋时节,硕果累累。10月1日下午,“秋蕴京华—迎国庆当代著名艺术家大型联展”在北京琉璃厂文化街一得阁书画城开展,土家族画家谭继文作为国画界具有特色的书画家与范曾等一些著名艺术家的画联袂展出。为参加这次展出,画家谭继文还亲自写上一篇《石头颂》:

    石头乃天地之产物,具有坚强、沉雄、博大、诚实、厚道、朴素和长寿之美誉,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颂。古人常以仙桃、南山松、神龟、仙鹤、寿带鸟作为长寿的象征,认为它们都很长寿,能活一万年,但在我看来,它们都没有石头长寿,。因为石头的形成需要几千年甚至几亿年,若论石头的寿命那可是与日月共存,与天地同在。

    自古以来,石头被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赋予其灵性与象征的意义,说“石为无量寿、水无石不澈、山无石不雄、城无石不古、殿无石不华、园无石不秀、庙无石不灵、人无石不安。”一些讲究的人家都喜欢收藏石头或挂上一些石头画,说这样能给家人带来和谐、平安、健康、长寿等好运。

    我更爱石头是因为我爱石头、我爱石头诚实的品格,还爱石头顽强的意志,更爱石头那无私奉献的精神,尽管它从不言语,却用铁臂扛起万里江山。 




    据谭继文介绍,他将石头画取名为“平行皴”是因为画用成捆的长平行和短曲线织成,又因为我想和当代画坛的朋友并肩平行,用创造推动创新,共同打造一个中国画的原创世界,故称之。我生长的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是一方方厚重的岩石,我要用“平行皴”石头画以抒发我对故乡土地的热爱,讴歌故乡这块嵌满石头的山地的养育之恩,赞美故乡诚实厚道的父老乡亲。

    《中国美术》丛书的主编徐思存对谭继文的作品评价也很高,他说,谭继文以山石为题的山水画不重复别人的图式,不袭有别人的形式、语言,他笔下的山石,经过心灵的过滤,按主观意识进行了筛选、夸张与变形,在画面的经营中,它们不再是真实的山石物象,而是一种心灵的折射与精神的象征。他在作品中突出了山石的比例,而不似传统山水画那样,一味强调抒情与唯美,他借山石抒发自己的情怀,在工写兼具的手法中,着意赋予山石以象征意义与性格化;在强调美感与魅力中,让山石言说着当代文化精华。

    谭继文向笔者介绍,他的“平行皴”问世后,2004年底他把一幅叫《收获的山地》的石头画做成一张贺年卡,寄予老师、画友和乡亲,很快就收到了中国画坛几位德高望重的大批评论家的回信(电),对平行皴给予充分肯定。中国美术馆刘曦林先生回信评价说:“先生之平行皴已具自家面目。”中国艺术研究院郎绍君回信评价说:“你根据自己的观察创造平行皴,表现你熟悉的景观自有你自己的价值,至少它很有特色。”中国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崔自默来信评价说:“阁下的平行皴用于中国画创作可谓语意独特。”2005年中央电视台把“平行皴”石头画列入与齐白石、靳尚谊、沈鹏、刘大为等12位大家的央视国际网书画风格栏目向全世界宣传。

    在离开展台时谭继文告诉我说,他将把大家对平行皴石头画的肯定作为一种鞭策,一种鼓励,在今后的日子里逐步完善它。让它在中国画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传统的中国画的千年古树长出更多的新枝,长出更多新叶,让国粹的中国画之树青春长驻。
 
    据悉,本次联展将在10月10日结束。
     

    人物链接:

    谭继文,土家族,1952年生,毕业于西南师大美术学院。在石柱这个石头的世界里生活了半个世纪,在此发现了一种页岩石头,并用页岩的平行线裂纹肌理创造了“平行皴”中国画新笔墨语言。《亚洲艺术》、《中国美术》、《亚洲书画》、《中国画家》、《民族画报》、《经济日报》、《中国文化报》、《国际商报》、《中国书画报入《中央中国画研究》、《中国艺术报入《文艺报》、《美术报入《中国教育报》、《美术大观》、《羲之书画报》和日本的《水墨之友》等二十多家报刊有文章对“平行皴”新技法作过专题介绍。

    作者有200多件用“平行皴”技法创作的山水画散见于《人民日报》、《人民画报》、《民族画报》和《国画家》等报刊,并在重庆国画院,中国美术馆、维也纳、柏林、伦敦等地展出和获奖。

    书法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入《中国书画报》等,并在《美术报》主办的大赛中获书法铜奖一个。

    美术论文散见于《文化月刊》《中国书画报》《中国美术》《中央中国画研究》《美术界》《美术大观》《羲之书画报》等。
作者现为群文研究馆员,重庆市美协理事,亚洲艺术科学院客座教授。

     谭继文 联系方式 (010)84567709 15601091243

责任编辑
标签信息资讯    
0

谭继文平行皴中国画作品亮相北京一得阁书画城

时间:2020-03-20 15:28:59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作者:朱峰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土家族画家谭继文在一得阁书画城前留影。  朱峰  摄影


展出中藏友对谭继文的中国画技艺进行切磋。   朱峰  摄影

    金秋时节,硕果累累。10月1日下午,“秋蕴京华—迎国庆当代著名艺术家大型联展”在北京琉璃厂文化街一得阁书画城开展,土家族画家谭继文作为国画界具有特色的书画家与范曾等一些著名艺术家的画联袂展出。为参加这次展出,画家谭继文还亲自写上一篇《石头颂》:

    石头乃天地之产物,具有坚强、沉雄、博大、诚实、厚道、朴素和长寿之美誉,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颂。古人常以仙桃、南山松、神龟、仙鹤、寿带鸟作为长寿的象征,认为它们都很长寿,能活一万年,但在我看来,它们都没有石头长寿,。因为石头的形成需要几千年甚至几亿年,若论石头的寿命那可是与日月共存,与天地同在。

    自古以来,石头被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赋予其灵性与象征的意义,说“石为无量寿、水无石不澈、山无石不雄、城无石不古、殿无石不华、园无石不秀、庙无石不灵、人无石不安。”一些讲究的人家都喜欢收藏石头或挂上一些石头画,说这样能给家人带来和谐、平安、健康、长寿等好运。

    我更爱石头是因为我爱石头、我爱石头诚实的品格,还爱石头顽强的意志,更爱石头那无私奉献的精神,尽管它从不言语,却用铁臂扛起万里江山。 




    据谭继文介绍,他将石头画取名为“平行皴”是因为画用成捆的长平行和短曲线织成,又因为我想和当代画坛的朋友并肩平行,用创造推动创新,共同打造一个中国画的原创世界,故称之。我生长的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是一方方厚重的岩石,我要用“平行皴”石头画以抒发我对故乡土地的热爱,讴歌故乡这块嵌满石头的山地的养育之恩,赞美故乡诚实厚道的父老乡亲。

    《中国美术》丛书的主编徐思存对谭继文的作品评价也很高,他说,谭继文以山石为题的山水画不重复别人的图式,不袭有别人的形式、语言,他笔下的山石,经过心灵的过滤,按主观意识进行了筛选、夸张与变形,在画面的经营中,它们不再是真实的山石物象,而是一种心灵的折射与精神的象征。他在作品中突出了山石的比例,而不似传统山水画那样,一味强调抒情与唯美,他借山石抒发自己的情怀,在工写兼具的手法中,着意赋予山石以象征意义与性格化;在强调美感与魅力中,让山石言说着当代文化精华。

    谭继文向笔者介绍,他的“平行皴”问世后,2004年底他把一幅叫《收获的山地》的石头画做成一张贺年卡,寄予老师、画友和乡亲,很快就收到了中国画坛几位德高望重的大批评论家的回信(电),对平行皴给予充分肯定。中国美术馆刘曦林先生回信评价说:“先生之平行皴已具自家面目。”中国艺术研究院郎绍君回信评价说:“你根据自己的观察创造平行皴,表现你熟悉的景观自有你自己的价值,至少它很有特色。”中国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崔自默来信评价说:“阁下的平行皴用于中国画创作可谓语意独特。”2005年中央电视台把“平行皴”石头画列入与齐白石、靳尚谊、沈鹏、刘大为等12位大家的央视国际网书画风格栏目向全世界宣传。

    在离开展台时谭继文告诉我说,他将把大家对平行皴石头画的肯定作为一种鞭策,一种鼓励,在今后的日子里逐步完善它。让它在中国画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传统的中国画的千年古树长出更多的新枝,长出更多新叶,让国粹的中国画之树青春长驻。
 
    据悉,本次联展将在10月10日结束。
     

    人物链接:

    谭继文,土家族,1952年生,毕业于西南师大美术学院。在石柱这个石头的世界里生活了半个世纪,在此发现了一种页岩石头,并用页岩的平行线裂纹肌理创造了“平行皴”中国画新笔墨语言。《亚洲艺术》、《中国美术》、《亚洲书画》、《中国画家》、《民族画报》、《经济日报》、《中国文化报》、《国际商报》、《中国书画报入《中央中国画研究》、《中国艺术报入《文艺报》、《美术报入《中国教育报》、《美术大观》、《羲之书画报》和日本的《水墨之友》等二十多家报刊有文章对“平行皴”新技法作过专题介绍。

    作者有200多件用“平行皴”技法创作的山水画散见于《人民日报》、《人民画报》、《民族画报》和《国画家》等报刊,并在重庆国画院,中国美术馆、维也纳、柏林、伦敦等地展出和获奖。

    书法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入《中国书画报》等,并在《美术报》主办的大赛中获书法铜奖一个。

    美术论文散见于《文化月刊》《中国书画报》《中国美术》《中央中国画研究》《美术界》《美术大观》《羲之书画报》等。
作者现为群文研究馆员,重庆市美协理事,亚洲艺术科学院客座教授。

     谭继文 联系方式 (010)84567709 15601091243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