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全情投入·山桐子撑起一片天

时间:2020-03-20 15:29:00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

                               信息来源:中国林业  作者:艾前进

——锋锐型企业家刘汉蓁领航湖北旭舟林农科技公司创新打造山桐子木本油料产业牵引山区农民脱贫攻坚纪实

    青山如黛,碧水潺潺。深秋时节,我们行走在武陵山区腹地的恩施利川大地上,连绵不断的青山脚下,呈现出一片片、一湾湾挂满酷似“红色葡萄”的山桐子树;清澄明净的水域旁,不时见到一块块、一垅垅长势旺盛的种苗基地;漫步沙溪、塘坊,锋锐型企业家刘汉蓁领航湖北旭舟林农科技公司,连片种植以木本油料山桐子为主体的经济林木,把乡村装扮得如诗如画。他们创新打造的生态经济产业,正牵引着山区农民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稳步攻坚。


    武陵山区跨越鄂渝湘黔4省市11个地市州的71个县市区,是内陆跨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工程的主战场。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陵山区中心地带视察,要求各级精准扶贫,实事求是发展生产。李克强总理先后两次进入恩施调研,希望山里农民用活山地资源,改种经济林,继续向贫困宣战,对陡坡地下决心实施退耕还林,使生态得保护,农民得实惠。


    脱贫攻坚不是各级政府的“大写意”,而是山区龙头企业产业带动的“工笔画”。军旅出身的恩施本土企业家刘汉蓁,主动关停黄石矿石采掘和路桥建设产业,选准可以在全国山区大范围、大面积种植的木本油料——山桐子,回到家乡利川市农村,全情投入,以对老少边穷山区贫困人民自我脱贫的深厚感情,以对应用范围广阔的山桐子产业的发展热情,以对快速推动木本油料的振兴激情,在专家指导下集中精力,向先进水平下苦功夫,较真较劲,一丝不苟,带领利川、宣恩、建始3市县先行的数十万农民“立志气、卖力气”,创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的“613”分配模式(山桐子产果收入种植农户得大头6成,所在村集体和合作社分1成,公司分3成),咬定青山,齐心合力,多措并举,3年累计投入7000多万元,组建专业合作社25个,建成优质苗圃3000多亩,发展基地5万多亩,公司现已联合农户1038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665户,成功跻身省级林业龙头企业,打响了这场等不起、输不起的产业攻坚战,打赢了这场山区困难农民期盼的生态经济福祉战。


    “认准了的事就要放手干,就要铁心干成功”,刘汉蓁的决心和实力在当地群众中一呼百应,彰显出强大号召力和凝聚力,得到了湖北省市林业和湖北扶贫开发协会领导的高度赞誉和倾力支持。利川市和乡镇党委政府支持企业,使这一产业快速发展,2016年国庆节,利川市市长张涛深入公司专题调研,表示赞誉。2016年9月27日,曾任恩施州长的全国人大常委、湖北省扶贫开发协会会长、原副省长苏晓云,在湖北生态农业与精准扶贫蔡甸论坛上,与介绍经验的旭舟林农董事长刘汉蓁现场对话,问答求解,称赞他和公司创造的山桐子生态产业和“613”模式接地气,适应贫困乡村农业特点和精准扶贫目标,探索出了可持续的市场运行模式,具备产业扶贫的示范应用和普及推广价值,是山区精准扶贫和生态农林转型发展的样板,真正代表了山区农民脱贫的根本利益和致富的美好愿景。11月15日,恩施州政府组织县市区政府领导和林业局长深入企业基地学习,力促这棵富民树在全州推广普及。
 
    上篇 找对方子  生态经济让“老去”的乡村青春焕发
 
    山上没有几棵能卖钱的树,地里没有肥沃土壤打不了多少粮,河里因为喀斯特地貌的易溶性没有水。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武陵山区,抬头是山,出门是坡,祖祖辈辈的土苗儿女不是没想过开发,也不是没搞过建设,可一方贫瘠的山林水土沿用传统耕作真的养不活一方人。
    武陵山区的落后农村,农民花钱主要靠外出进城务工,除去春节,农村多为留守妇女儿童和空巢老人等弱势人群,乡村呈现缺乏活力的空心化衰败景象。在城市化、工业化和商业化进程中,农民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却付出了不完整家庭代价。
   
    “老去”的乡村需要啥?山区农村经济该如何拯救?从小追求进步立志走出大山谋前程,从军报国且在抗洪火线入党,退伍投身商海在矿业开发中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的利川企业家刘汉蓁,为了报恩父母,走回家乡承包林场谋求林特开发新路,关停矿产,走进深山,苦苦寻找拯救留守人群,激活山林经济的“方子”,给日渐“老去”的乡村增添鲜活力量,让其青春焕发保持生机。经过多年筛选出的山桐子产业,正在一步步缩短乡村与城镇的差距,吸引有文化的年轻人回乡围绕现代林业产业当“新农民”,共同传承和守望有奔头的美丽乡愁。
 
    求学从军,走出大山自我奋斗寻找完美人生好前程

    一个人的理想信念是风骨,支撑的是人格的力量和命运的展开。儿时的刘汉蓁家庭很贫穷,老家利川沙溪乡紧邻咸丰县,深度贫困,远离城区67公里,种烟是当地农民传统的主收来源。

    刘汉蓁是兄弟姐妹里男孩中的老大,有责任、有义务帮助父母承担生活重负,在小时候立下宏愿,凭自己力量走出大山,拯救家庭,让父母和兄弟姐妹过上好日子。刘汉蓁从小就是一个敢吃苦、能吃苦的人,在学校听老师讲课,用心学习消化理解,是当地一方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家里很懂事,竭尽全力帮助父母减轻家庭重担,在他12岁时便背着父母种植的烟叶,跟村中能人夜行百里偷越县境卖到咸丰,只为多挣十几块钱补贴家用。曾有一位乡邻因山路崎岖,半路不慎将辛苦背运的百十斤烤烟摔到深达千米的山崖下,一家人生活希望破灭让这个乡邻哭得死去活来。眼前的场景深深地刻印在刘汉蓁心底,立志成才,学习技术,帮助乡亲减少困苦。

    中学毕业后,刘汉蓁学习木匠工艺,决心以工匠的形式带出一批家乡木工,带领乡亲走出土地,换一种方式谋生。正当他学成之时,正赶上1991年全国征兵,他走进了湖北省军区驻黄石市的某舟桥旅。从军报国,苦练精兵。刘汉蓁结合木工特长,融入新老装备驾驭运用,对门桥、浮桥,真桥、假桥,作战和非战争行动等,在干部骨干指导下多点开设,全样式练,全领域练,不断提升了自己在部队中的实战能力,多次评为优秀士兵,成为团营重点培养对象。在部队,他在短时间内从战士提升为营部通信员、军械员兼文书,被部队精选为特种汽车驾驶员。因为他的专业素质过硬,在军营4年里,他驾驶汽车几乎跑遍了全国,完成了很多急难险重任务。1997年迎接香港回归,他所在的部队承担一项国防建设工程,刘汉蓁火线入党,举拳宣誓,成为一生的荣耀。他珍视共产党员的身份和品格,退伍后的1998年夏天,他把自己的一辆运输车无偿地开进了长江抗洪抢险的决堤大坝中。

    部队给了刘汉蓁立身的技术和自强,给了他走出大山自我奋斗的人生前程。1997年底退伍后,他被部队优选推荐,安置到大都市武汉的保利集团华中分公司担任路桥建筑工程管理员。4年的军营拼博和几年的市场征战,丰满了他的创业羽翼,到三千年炉火不息的“青铜古都”黄石,创立了一家拥有3个采掘点的矿业公司、一个物流运输公司和一个较具规模的路桥建设公司。从农民、军人再到企业家的转型,刘汉蓁以其表率带动作用,让跟着他干事创业的人信服,甘愿托付生命跟着他走,使他找到了人生的前进方向与动力。
 
    报恩父母,走回家乡承包林场谋求林特开发新路径


    刘汉蓁是方圆百里人人皆知的大孝子。2009年冬天,在外打拼多年且有成就的刘汉蓁,回到大山中的故乡沙溪看望生病的母亲。陪伴母亲的那段日子,他看到家乡依然贫困,儿时放牛的山坡,游玩的山林,不少已变成“和尚”头,山不再绿,水不再清。即使是那些远看一片碧绿的青山,进山也找不到几根值钱大树。改革开放、土地承包,虽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大干快上”和集中的修房建屋,致使农村过度采伐林木,过度开垦荒地,使森林生态资源遭到破坏。

    “只要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朴素道理,与“绿水青山就是多山银山”的科学哲理一致,不能仅靠索取资源求发展,而要谋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保持人和自然和谐。企业运营经验丰富的刘汉蓁认为,为母亲尽孝心也要有事做,守住家乡净土就是端了一只“金饭碗”,他坚信家乡连绵的青山一定会通过科学经营变成一座座取之不尽的“金山”。

    正巧,乡里有个集体林场经营不善,难以为继,正待出售。刘汉蓁闻讯找到林场所有权单位,依法依规地办理了购卖手续。置办林场之初,家人和朋友大多反对,好友劝他林业产业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回报少,不要冒这个险。他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古语自有道理,山林经济是绿色的、是环保的、是循环的、是再生的,只要按照现代林业产业建设要求,尊重绿色经济发展规律,山林中的一草一木、一种动物都可成就一大产业,林业经济不会没回报,这条路走通了,山里的乡亲就有“靠山吃山”的希望了。

    为了找到林场经营的发展路子,刘汉蓁晚上绞尽脑汁想出路,白天放开双腿跑门路。他借助省市林科院、湖北民大园林学院的专家成果,先后尝试了山林抚育、立体栽植、林下种养,并带领建设者到周边先进林场参观学习,经过集思广益、反复论证,确定了“林场管理、共同运作、靠山吃山、做大绿色产业”的发展路子。2010年主导成立沙溪乡鼎鑫林业专业合作社,2012年创立以培植野生老鹰茶树为主的沙溪花嵌老鹰茶专业合作社。农户即社员,社员即股东的办社模式得到周边农户响应,他们在林场垦荒建造经济林,在林下种植名贵药材,养殖特色野生动物,仅一个老鹰茶产品,就以特殊的降压降脂保健功能打进了北京、上海和欧美市场。

    林场多管齐下的林特经营之路,激活了林场周边的务林农户,使他们依托林场经营有了稳定的收入。昔日林场的“荒山”“穷山”变成了今天的“绿山”“金山”,专业合作社被评为湖北省级示范社。
 
     关停矿产,走进深山盘活山林拯救留守人群添活力

    勤恳,朴实,随和,没架子……乡亲们眼中的刘汉蓁性格坚毅,如大山一般沉稳,他心中的爱亦如阳光一般温暖。

    外表平和的刘汉蓁,内心坚毅执着,认准了的事情,迎难而上,从不屈服。在他眼里,仅老家沙溪22个村263个村民小组的9000多户农民中,每年外出打工的农民就有1.4万人,占劳动力总数72%。全乡低保五保数量1558户2651人。全乡还有6个重点贫困村,16个一般贫困村,贫困人口3689户10600人,政府对外公布的综合贫困发生率30.6%。

    最初3年多的林场经营,刘汉蓁深入接触到了农村的困难现状,绝大多数家族都有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空巢老人,在他所见的视野里,乡亲中年事已高依然要在庄稼田里忙忙碌碌,枯坐电视面前渴盼子女回家看看的殷殷目光,还有看顾孙辈起居学业却力不从心的无助叹息。曾经的乡村变的“衰老”了,曾经的乡愁变得没有“生机”了。

    自2010年起,城镇化和城市化推进速度加快,加剧了乡村的衰败程度,面对空心化的乡村,目前还看不到国家和政府把发展重心向农村转移的迹象。假如有一天,城市无法容纳如此大规模的流动人口,而他们在乡村又可能没有房子或土地,缺乏收入来源,会怎么样?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居安思危。

    有胸怀、有远见、有抱负的企业家刘汉蓁认为,恢复乡村活力,不可能靠几个美丽的口号包装,必须在实力型企业的带动下发展有未来的生态经济产业,才能把在外下苦力的农民接回来,安心山林,建设家乡。刘汉蓁卖掉黄石市的3个采矿点和1个煤矿,关停路桥建设公司,用充足的经费和精力,带领林场建设骨干走出山林,复制林场建设模式,在塘坊村利用村边浅山和坡岗撂荒土地综合建设以林业花卉苗木为主打的生态产业村,以此盘活山林,拯救留守人群。

    理想是闪电,行动是紧随其后的隆隆雷声;理想是号角,先行者始终保持攻坚克难的强大信心和战斗力。2013年,刘汉蓁带领创业团队率先到南坪乡塘坊村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依法流转1500多亩山林和荒地,按照林业规划部门制定的生态园建设方案,精心打造精品特色苗木基地、汶川李子基地、优质猕猴桃、葡萄基地、野生杜鹃观赏基地,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花海、李园、枫林、湿地景观,吸引来了一批接一批的城市游客进村赏花、品果、享美食。他和村支书吴晖、文化能人周发彩等,动员引导村民统一改建房屋、开办特色各异的农家乐饭馆、扩建采摘式果菜园,把塘坊村打造成了一个鲜花盛开、四季有果的人间仙境,户均年收入五六万元,成为远近知名的民宿旅游基地。

    林业产业牵引塘坊村强势发展,使刘汉蓁和他的创业团队坚定了自己的创业理想,找到了不断前行的方向。通过几年的跟踪和筛选,在四川省林科院和湖北民族大学的专家支持下,创立湖北旭舟林农科技公司,集中精力发展山桐子产业,并将其作为一生的事业追求,让山桐子植根武陵山区,植根中西部山区,圆山区乡亲们一个脱贫致富的绿色梦想。

    中篇 找准路子 山桐子产业让武陵山区连片荒山变金山

    山路弯弯。深秋时节,经过一路颠簸,我们一行抵达利川市沙溪乡大坪村。

    不远处的山坡上,旭舟林农董事长刘汉蓁正忙着查看合作社新栽的山桐子树。放眼望去,一山山、一树树挂满了红彤彤的山桐子果。

    “现在正是山桐子树秋季栽植的季节。”刘汉蓁告诉我们,“沙溪乡自然条件相对好一些,全乡近70%为山林,耕地大多为坡岗地,眼前的这片地是一个500多亩的山桐子示范园。我们的目标是用3年时间在恩施州建设年产10万吨山桐子油加工厂及20万亩山桐子木本油料种植基地,创建一个真正的树上绿色油海,帮助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把旭舟林农建成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

    武陵山区的山地多为溶岩地层,水土保持差,土地非常贫瘠。旭舟林农领航人认为,恶劣的自然条件让利川和恩施当地人认识到,广种薄收的农业发展方式必须改变。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必须走以林业为主导的农林产业化路子。近4年来,旭舟林农坚持“民生、生态、扶贫、致富”的经营理念和产业发展思路,以山桐子主导产业建设为核心,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以园区基地建设为依托,发展壮大现代农林产业,以创新农林生产经营机制为重点,联合山区自然村组发展新型经营主体。
 
    对接国家政策,做中国木油产业振兴的擎旗手

    产业争在朝夕,落实难在方寸。论证产业可以百家争鸣,落实推进必须一个基调。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进山桐子产业,就要把建设和发展抓在手上,一步一步往前推,一层一层往下落,以平和心态、良好状态和冲锋姿态,多谋落实之策,多干落实之事,多求落实之效。

    旭舟林农在湖北民院、四川省林科院、华中农业大学技术支撑下建设的山桐子产业,是国家重点支持和帮扶的木本油料支柱型产业。早在2004年,国家科技部便将山桐子列为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在陕西、重庆的石漠化地试验引种获得成功。2014年国家林业局下发《山桐子原料林可持续培育指南》,同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意见,明确提出山桐子产业。

    山桐子属大风子科山桐子属,这种落叶乔木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强等,可耐-14℃低温和40℃高温,适宜土壤pH为6.5—7.5,主要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的四川、湖南、湖北、浙江、福建、江西、广东、贵州等地,具有易栽种、产量高、含油高、油品好、材质好、易推广,不争地、保水土等多重优点。

    适应性强,易栽种。山桐子耐低温高温,耐旱耐瘠薄,海拔300~2400米的大部分山地均可生长,适合山区大面积造林;产量高,盛果期长。三年挂果,五年丰产,10年后进入盛果期,每株浆果产量20~30公斤,管理好的单株产量可达50公斤以上。人工栽培的盛果期,每亩可产浆果1000~2000公斤,其它木本油料植物难以企及。病虫害少、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生长寿命长,产果时间长达百年,是真正的铁杆庄稼;含油高,油品好。果实和种子均可榨油,含油量22%~26%,鲜果出油15%~23%,干果出油率26%~47%,有“树上油库”和“中国橄榄油”美誉。山桐子油富含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其总含量高达82%,亚油酸含量高达66%,明显高于芝麻油、花生油中亚油酸含量;材质好,观赏价值高,而且产投比高,易推广。种植一亩山桐子5年内大约需要投资1300元。3年挂果,可谓一次投资终生受益,长辈投资子孙受益;不占用熟地,水土保持能力强。。

    国家的需要就是企业的方向,农民的需要就是企业的作为。2013年,刘汉蓁和创业团队深入到川陕渝的山桐子产业科研、种植公司和农户考察调研,对接国家政策,成立湖北旭舟林农科技有限公司精深发展,做中国木油料产业振兴的擎旗手,力争在维护国家食用油安全,促进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提高山区土地利用率和林地生产力,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旅游等方面先试先行,有所作为。
 
    担当社会责任,做山区农民精准扶贫的实干家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刘汉蓁董事长认为,一艘没有方向的船,不管什么风都是逆风。旭舟林农所从事的山桐子产业,只有服务贫困山区,发挥产业龙头带动作用,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对贫困人群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才是企业不跑偏的正确方向,全面激发当地农民跟着企业走的积极性。

    旭舟林农一创立,刘汉蓁就指导公司设置了扶贫办公室,担负基层合作社对贫困户的帮助与接纳,培训基层合作社干部骨干开展扶贫帮困的方法要领。沙溪乡大坪村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基础条件落后,村民饮水困难,地质灾害频繁,农业抗灾能力不足,一直都是州市乡的贫困村。旭舟林农从大坪村入手创建第一个山桐子产业种植基地,现已成为最具规模和规范的示范专业合作社。
选得准,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是公司帮扶贫困村发展山桐子产业的基本要求。2013年公司组建后,将大坪村列入首个建设项目,董事长刘汉蓁和经理袁兵武深入到大坪村,征求听取村党支部书记安长明、副书记李碧英和村民的发展意见,挨家挨户体察贫困,向留守人群宣传产业意愿,精准了解村中可以干事谋事、品行端正的能人。

    紧贴农村需求选人,紧贴产业发展用将。通过村民推荐、村委认同、本人愿意、公司考核的方式,村民吴胜友成为公司直属的大坪村山桐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安长明、吴可兵、安显学、李碧英、邱正新当选副理事长,龙德辉当选监事长。他们带头拿出自家地种了5~21亩不等的山桐子,并且帮带入股贫困户并立下军令状,通过五到八年努力帮助所带村户脱贫。他们是村中的乡贤,群众基础好,有一定的文化和财力,主动发展产业,解决现实问题的视野更宽、办法更多。通过公司领导的驻村帮扶和他们的自身努力,4年栽种5000多亩。全村245家农户中有216户参与种植山桐子,其中贫困户有87户,公司和合作社为这87家贫困户建档立卡,签定协议,确保依托山桐子产业脱贫致富,既为贫困村脱贫致富注入了山桐子产业的生机活力和动力,也展示了公司和合作社领导的价值和境界,释放了激情和正能量。

    产业发展有思路、普及推广有目标、脱贫帮扶有指望。旭舟林农公司领导带着任务、责任和重托,认真履职尽责,主动与村“两委”和合作社协调配合,既主动担当,又不包办代替,尊重、发挥村、社干部特别是入股村民的积极性,努力把基地做大做精,把产业做强做好。公司采取长短结合,立体种植的方式,除引导入股农户种植油用牡丹的基础上,允许农户前两三年自行利用行间、株间空隙土地,间作低杆农作物、药材、蔬菜等,以短养长,有效解决了山桐子周期长,短期无收益的问题。

    随着大坪村山桐子的大面积栽植,形成了漫山遍野油牡丹和格桑花交替开放的美景,过去的撂荒地免费都无人耕种,现在拿着现金包却无地可供,村民们不仅有了致富的希望,还因为山桐子特色和争奇斗艳的花卉园迎来了一拨拨城里客。旭舟林农科技公司和大坪村山桐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创新作为,使湖北民族学院和华中农业大学主动投放科研课题,在此设立教学实践基地,实习学生常年不断。
 
    精心建设园区,做产业科研创新示范的先行者

    激情是奋斗的助燃剂、创新的加速器。刘汉蓁带领公司员工在如火的激情中,发扬蓬勃向上的朝气、攻坚克难的勇气、昂扬奋进的锐气,生发出振兴山桐子产业敢于争先的拼劲、敢于探索的闯劲、敢于坚守的韧劲。位于沙溪乡齐跃坪村的500亩科技示范园,是公司自力更生建成的目前全国最大、质量最好的山桐子木本油料种植科研基地,从品种优选引种,到基地道路水利设施,足以证明他们的精心与前端,堪为山桐子产业科研创新示范的先行者。

    走进大坪村环朝的山桐子科技示范园,我们不由得发出感叹:这个山旮旯里的园区真精致!整个园区外围顶部被青山包围,形似一口“大锅”,过去种粮不得粮,种菜不收菜,是撂荒多年的荒地,村中人大多搬迁,是一个实足的空心村。旭舟林农科技公司在沙溪乡政府和利川市林业局的帮助下,采用退耕还林的办法,从原农户手中流转荒芜坡地和乱石岗地500多亩,按照规划投入近千万元,运用大型机械,修通进村入园道路,将环朝的坡地整理成规则不等的梯田,修建自然蓄水池,测土配方改良土壤,建成了200亩丰产园、100亩采穗圃、100亩实验园、100亩种源圃,从四川、重庆、陕西和湖北本地引进10多种优质品种栽种对比试验,树下套种油用牡丹和特种药材,基本形成了林下种植、林上养蜂的立体产业模式。牡丹花开游人至,桐子花开蜂自来,曾经的蛮荒之地环朝,是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如今却因为建设一个标致的山桐子示范园而成为风景地,一些村民重新返回有路有业的老家参与建设管理。

    校企合作是公司发展的基石。公司与湖北民院、四川林科院、华农合作深度研发,率先与湖北民院联合组建了恩施州木本油料研究中心,通过开展优树子代和无性系测定工作,掌握了山桐子树的种植育苗技术,经优树的扦插育苗技术研究实验,并在利川市营造出了10多个育苗基地。公司联手科研单位,对每株优树果实产量,果实含油量,不同榨油方法的出油量,不同储藏时间的山桐子油进行典值、氧化值、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等指标检测分析,为山桐子木本食用油的全面普及推广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历经4年的科研管理,旭舟林农基本探索出了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实施“统一种苗、统一栽植、统一灌溉、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收获”六统一产业作业。依托科技进步,以特色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主要抓手,实现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的产业生发展全过程。

    下篇 用好法子 “六一三模式”让金山银山长久惠民

    “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刘汉蓁董事长带领旭舟林农人以饱满的激情全力以赴地持久发展山桐子产业,他们不以一己一企的名利为驱使,而是心想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石稳固,心牵山区农民的生存发展,在自我探索的种植、合作、分配、增收、管理、推广、创优等一系列模式中,突出先进的“613”模式,让参与农民得六成收入大头,让参建的村集体有一成收益,而拼力出资的企业自身只得三成未来收益。这种奉献式的先进模式源自一个共产党员企业家对山桐子事业的执著、对精准扶贫责任的担当、对山区穷苦农民的热爱。

    刘汉蓁董事长坦言,“613”分配模式是先导,即便是在山桐子产业的推进中遇到事业的“拦路虎”、碰到发展的“天花板”,我和旭舟林农也不会为利益所困,为得失计较,为私利蒙蔽。“613”分配模式这个好法子是产业发展的制度设计,4年的产业运作,利川市的村村寨寨主动加盟要求发展,公司也成功地从利川走向外市县发展,证明了这个模式的先进性。山桐子产业发展需要久久为功,需要山区村组集体和农民广泛参与,需要一任接着一任干,追求长久事业的旭舟林农,铁心用“613模式”让荒山穷山披绿,让金山银山长久惠民。
 
    践行诺言,引领山区贫困人群依托山水资源脱贫致富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山桐子的发现,是我国木本油料历史上一次革命性的创举,将改变我国95%以上的高档木本油料靠进口的状况,甚至有可能超过油菜,成为中国第一大油料作物。刘汉蓁放弃挣快钱、大钱的矿业和路桥产业,创建旭舟林农专门发展山桐子产业,希望尽一己之力维护国家食用油安全、促进贫困山区群众精准脱贫、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他承诺,不让参与产业建设的农户、农民吃亏。

    从大别山农村走进省委组织部的领导干部黄波,现任省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投入全部情感和力量对刘汉蓁引领山桐子产业进行深入跟踪研究,认定山桐子规模化种植是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精准脱贫的好产业,递增效益明显,不仅可在全省山区推广,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解决当地农民就业问题,使项目区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得到转移。山桐子产业现已成为协会未来的帮扶方向。

    刘汉蓁和旭舟林农科技把企业与参与农民视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公司和农民的共同胜利,是产业强壮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旭舟林对于参与种植山桐子的困难农户,先期4年每亩基地从栽种到正常收益的全部种苗、人工、肥料费用700元和600元管护费都由公司全部承担,不让农民担风险。在沙溪乡,仅一个大坪村就有210家农户参与种植,户均10亩。天望坡村有一片近200亩的河滩地,公司在此建设了一个良种苗圃,交给退休的老乡长阳代茂管理。他给公司承租3亩地,加上每月1800元的管护费,年收3万多元。老乡长有很强的责任心,结合苗木看管深入研究产业,认为这是一个有前途的好项目,他说他做农村工作几十年没有给乡亲们找到一条好门路,这一次不能再错失机会,打算来年自己包地种10亩,动员他的儿子阳军担任理事长,组织带领全村组的父老乡亲把山桐子产业搞起来。

    送种苗、送肥料、送技术、送信息、送经费。近4年来,旭舟林农公司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直接给参与种植山桐子的困难农户,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建设了美丽乡村,沙溪乡书记刘玲芳说,山桐子种植初见成效,让农民富起来、乡村美起来的愿景正逐步实现。
 
    信守承诺,夯实产业经济基础推动农村基层组织稳固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赶超是实践的起点,山区农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只有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才能一步步向前迈进。多年的农村生活和返回家乡办林场的现实,刘汉蓁很清楚农村的现状,农民个人收入低,村集体经济更是一片空白,只能依靠地方财政补贴,集体经济日益薄弱。一些村基层组织不仅很难为民谋利,还可能伸手向农民集资,损害农民利益,影响干群关系。

    刘汉蓁清楚,农林现代化和农林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村组作用不可或缺,力量不可削弱,村集体经济“断腰”,势必影响所在地的农业合作经济体和农民的收入稳定,只有激活村集体资产,处理好村民、村集体及农民合作组织的利益,才可能最大限度挖掘农村内部潜力,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实现三方共赢。

    旭舟林农在大坪村的试验探索中,紧紧依靠村党支部组建专业合作社,但不让书记和村干部兼任理事长,而是选用村民公认的能人正人,既不影响维系村里稳定的领导力量,又使理事长有足够的精力按照公司的方略统一抓好合作社的生产和管理。旭舟林农采用“村社(合作社)合一,相应独立;企业带社、社管村民;目标一致,齐心发力”的管理模式,突出村“两委”的领导核心地位,提升服务参建农民和合作社的能力水平,有效推动了产业在本村的健康发展。

    大坪村支书安长明说,过去村里搞烟产业、茶产业,合作经济体也不少,但没有村集体的加入,哪一样都没有搞长久。现在好了,旭舟林农给我们实打实的产业帮扶经费,帮助支部出点子发挥龙头作用,我们在退耕还林、土地治理、村路建设、水利设施等方面积极作为,不落人后,争取到了一大批看得见、有效益的经济项目和民生项目,既提升了新农村建设水平,也帮助合作社加快了产业进程。2016年,村里依托山桐子采收果实已经有了一些收入,村集体告别了“空壳”,往后的收入来源更稳定、更厚实,完全可以统领村内搞好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民生服务,产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坪村的变化有目共睹,各乡镇村屯的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主动找到公司,要求整村加入山桐子产业建设队伍,仅利川一市,近几年在南坪、毛坝、元堡、谋道、忠路、凉雾、汪营等乡镇成立了群英小咸山、高源寨子、金隆等25 个山桐子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已成功种植5万多亩。
 
    保持定力,坚持科技创新道路保障企业跑得又快又远

    企业参与木本油料振兴的机遇千载难逢,龙头带动山桐子产业壮大的重任前所未有,前进的每一步都是“激情与痛苦创造的”。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更需定力。没有激情,怎能有设计和塑造山桐子产业未来的远见,没有定力,哪有建设业界一流木油企业的雄心?历史选择了旭舟林农,旭舟林农必须创造历史。

    优质创新载体搭建平台,高端科技云集带动发展。旭舟林农董事会谋定的研发、种植中、长远规划,项目计划投资22248万元,在恩施州内成立280个专业种植合作社,建设基地20万亩。公司把农业当工业做,当科技做,他们集聚工业和科技要素,吸收国内产业的科技成果,集中力量、资金建设示范园区、示范苗圃、示范合作社,以创新实现动力转换,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快速度扩张。280个专业合作社的全面布局现已展开,正在一步步向宣恩、建始、恩施等市县挺进。

    高端引领,创新驱动。历经4年的建设,利川本地的山桐子开始进入采收期,公司率先在沙溪乡大坪村创建了一个示范性的基地一线粗加工厂,并投资6000千万元,在利川市内精建年产山桐子植物油10万吨的生态植物油加工厂也已启动。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力,以优质科研、高校、人才资源为后盾,旭舟林农已经形成以企业自身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靠创新和转型升级让未来跑得更快、更远。

    4年来,公司坚持把产业发展的根深深扎进山区农民的土壤中,想方设法在留守人群中普及山桐子种植管理技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自我建设山桐子产业的主导力量。公司抽调骨干力量,配合外聘科技人员,对各专业合作社的管理人员、专业大户、入股农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人分类培训,遴选人才,建立个人档案,形成了一支创业能力强、技能水平高、带动作用大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公司在积极走出利川发展更多合作社的同时,着眼新型职业农民提出的需求,瞄准山桐子产业的技术指导和市场服务,加快构建支持帮扶体系。

    既做到短平快,又扎实谋长远。旭舟林农坚守初心,尊重市场规律,尊重自然规律,在穷乡僻壤绽绿生金,在荒山荒地植树兴业,助力鄂西政府和林农建设山桐子富民产业,搭建共赢产业链,画好山区扶贫同心圆,赢得湖北省扶贫开发协会的全力支持。协会组织领导力量帮助总结经验、模式,跟踪企业发展步履,整合全省扶贫企业和资金力量,抓住时机向大别山、秦巴山、幕阜山推广,用这一先进的产业经济向贫困宣战。
 
    武陵山中巧布局,旭日乘舟启新航。湖北利川旭舟林农科技公司围绕发展前途强势的山桐子产业,集中投入建设高标准种植基地,咬定“特色”调结构,荒山坡地生真金;盘活集体资源,农民当股东,股权化把农户黏在产业链上,带动农民兴产业;公司从种植、加工到销售,打造山桐子全产业链,让山里的产品变商品。从旭舟林农的实践看振兴,我们看到了绿色经济和生态产业的信心和希望。利川在恩施州和湖北山区的实力不是最强的,他们能做到的其他山区市县都不难做到。我们期待成长于利川的旭舟林农成为一只欢快的木油振兴“报春鸟”,唤来全国贫困山区姹紫嫣红的“春满园”! (原载《中国林业》杂志2017年第一期)
 
 

责任编辑
标签文化动态    
0
民族新闻

全情投入·山桐子撑起一片天

时间:2020-03-20 15:29:00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信息来源:中国林业  作者:艾前进

——锋锐型企业家刘汉蓁领航湖北旭舟林农科技公司创新打造山桐子木本油料产业牵引山区农民脱贫攻坚纪实

    青山如黛,碧水潺潺。深秋时节,我们行走在武陵山区腹地的恩施利川大地上,连绵不断的青山脚下,呈现出一片片、一湾湾挂满酷似“红色葡萄”的山桐子树;清澄明净的水域旁,不时见到一块块、一垅垅长势旺盛的种苗基地;漫步沙溪、塘坊,锋锐型企业家刘汉蓁领航湖北旭舟林农科技公司,连片种植以木本油料山桐子为主体的经济林木,把乡村装扮得如诗如画。他们创新打造的生态经济产业,正牵引着山区农民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稳步攻坚。


    武陵山区跨越鄂渝湘黔4省市11个地市州的71个县市区,是内陆跨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工程的主战场。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陵山区中心地带视察,要求各级精准扶贫,实事求是发展生产。李克强总理先后两次进入恩施调研,希望山里农民用活山地资源,改种经济林,继续向贫困宣战,对陡坡地下决心实施退耕还林,使生态得保护,农民得实惠。


    脱贫攻坚不是各级政府的“大写意”,而是山区龙头企业产业带动的“工笔画”。军旅出身的恩施本土企业家刘汉蓁,主动关停黄石矿石采掘和路桥建设产业,选准可以在全国山区大范围、大面积种植的木本油料——山桐子,回到家乡利川市农村,全情投入,以对老少边穷山区贫困人民自我脱贫的深厚感情,以对应用范围广阔的山桐子产业的发展热情,以对快速推动木本油料的振兴激情,在专家指导下集中精力,向先进水平下苦功夫,较真较劲,一丝不苟,带领利川、宣恩、建始3市县先行的数十万农民“立志气、卖力气”,创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的“613”分配模式(山桐子产果收入种植农户得大头6成,所在村集体和合作社分1成,公司分3成),咬定青山,齐心合力,多措并举,3年累计投入7000多万元,组建专业合作社25个,建成优质苗圃3000多亩,发展基地5万多亩,公司现已联合农户1038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665户,成功跻身省级林业龙头企业,打响了这场等不起、输不起的产业攻坚战,打赢了这场山区困难农民期盼的生态经济福祉战。


    “认准了的事就要放手干,就要铁心干成功”,刘汉蓁的决心和实力在当地群众中一呼百应,彰显出强大号召力和凝聚力,得到了湖北省市林业和湖北扶贫开发协会领导的高度赞誉和倾力支持。利川市和乡镇党委政府支持企业,使这一产业快速发展,2016年国庆节,利川市市长张涛深入公司专题调研,表示赞誉。2016年9月27日,曾任恩施州长的全国人大常委、湖北省扶贫开发协会会长、原副省长苏晓云,在湖北生态农业与精准扶贫蔡甸论坛上,与介绍经验的旭舟林农董事长刘汉蓁现场对话,问答求解,称赞他和公司创造的山桐子生态产业和“613”模式接地气,适应贫困乡村农业特点和精准扶贫目标,探索出了可持续的市场运行模式,具备产业扶贫的示范应用和普及推广价值,是山区精准扶贫和生态农林转型发展的样板,真正代表了山区农民脱贫的根本利益和致富的美好愿景。11月15日,恩施州政府组织县市区政府领导和林业局长深入企业基地学习,力促这棵富民树在全州推广普及。
 
    上篇 找对方子  生态经济让“老去”的乡村青春焕发
 
    山上没有几棵能卖钱的树,地里没有肥沃土壤打不了多少粮,河里因为喀斯特地貌的易溶性没有水。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武陵山区,抬头是山,出门是坡,祖祖辈辈的土苗儿女不是没想过开发,也不是没搞过建设,可一方贫瘠的山林水土沿用传统耕作真的养不活一方人。
    武陵山区的落后农村,农民花钱主要靠外出进城务工,除去春节,农村多为留守妇女儿童和空巢老人等弱势人群,乡村呈现缺乏活力的空心化衰败景象。在城市化、工业化和商业化进程中,农民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却付出了不完整家庭代价。
   
    “老去”的乡村需要啥?山区农村经济该如何拯救?从小追求进步立志走出大山谋前程,从军报国且在抗洪火线入党,退伍投身商海在矿业开发中掘到了人生“第一桶金”的利川企业家刘汉蓁,为了报恩父母,走回家乡承包林场谋求林特开发新路,关停矿产,走进深山,苦苦寻找拯救留守人群,激活山林经济的“方子”,给日渐“老去”的乡村增添鲜活力量,让其青春焕发保持生机。经过多年筛选出的山桐子产业,正在一步步缩短乡村与城镇的差距,吸引有文化的年轻人回乡围绕现代林业产业当“新农民”,共同传承和守望有奔头的美丽乡愁。
 
    求学从军,走出大山自我奋斗寻找完美人生好前程

    一个人的理想信念是风骨,支撑的是人格的力量和命运的展开。儿时的刘汉蓁家庭很贫穷,老家利川沙溪乡紧邻咸丰县,深度贫困,远离城区67公里,种烟是当地农民传统的主收来源。

    刘汉蓁是兄弟姐妹里男孩中的老大,有责任、有义务帮助父母承担生活重负,在小时候立下宏愿,凭自己力量走出大山,拯救家庭,让父母和兄弟姐妹过上好日子。刘汉蓁从小就是一个敢吃苦、能吃苦的人,在学校听老师讲课,用心学习消化理解,是当地一方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家里很懂事,竭尽全力帮助父母减轻家庭重担,在他12岁时便背着父母种植的烟叶,跟村中能人夜行百里偷越县境卖到咸丰,只为多挣十几块钱补贴家用。曾有一位乡邻因山路崎岖,半路不慎将辛苦背运的百十斤烤烟摔到深达千米的山崖下,一家人生活希望破灭让这个乡邻哭得死去活来。眼前的场景深深地刻印在刘汉蓁心底,立志成才,学习技术,帮助乡亲减少困苦。

    中学毕业后,刘汉蓁学习木匠工艺,决心以工匠的形式带出一批家乡木工,带领乡亲走出土地,换一种方式谋生。正当他学成之时,正赶上1991年全国征兵,他走进了湖北省军区驻黄石市的某舟桥旅。从军报国,苦练精兵。刘汉蓁结合木工特长,融入新老装备驾驭运用,对门桥、浮桥,真桥、假桥,作战和非战争行动等,在干部骨干指导下多点开设,全样式练,全领域练,不断提升了自己在部队中的实战能力,多次评为优秀士兵,成为团营重点培养对象。在部队,他在短时间内从战士提升为营部通信员、军械员兼文书,被部队精选为特种汽车驾驶员。因为他的专业素质过硬,在军营4年里,他驾驶汽车几乎跑遍了全国,完成了很多急难险重任务。1997年迎接香港回归,他所在的部队承担一项国防建设工程,刘汉蓁火线入党,举拳宣誓,成为一生的荣耀。他珍视共产党员的身份和品格,退伍后的1998年夏天,他把自己的一辆运输车无偿地开进了长江抗洪抢险的决堤大坝中。

    部队给了刘汉蓁立身的技术和自强,给了他走出大山自我奋斗的人生前程。1997年底退伍后,他被部队优选推荐,安置到大都市武汉的保利集团华中分公司担任路桥建筑工程管理员。4年的军营拼博和几年的市场征战,丰满了他的创业羽翼,到三千年炉火不息的“青铜古都”黄石,创立了一家拥有3个采掘点的矿业公司、一个物流运输公司和一个较具规模的路桥建设公司。从农民、军人再到企业家的转型,刘汉蓁以其表率带动作用,让跟着他干事创业的人信服,甘愿托付生命跟着他走,使他找到了人生的前进方向与动力。
 
    报恩父母,走回家乡承包林场谋求林特开发新路径


    刘汉蓁是方圆百里人人皆知的大孝子。2009年冬天,在外打拼多年且有成就的刘汉蓁,回到大山中的故乡沙溪看望生病的母亲。陪伴母亲的那段日子,他看到家乡依然贫困,儿时放牛的山坡,游玩的山林,不少已变成“和尚”头,山不再绿,水不再清。即使是那些远看一片碧绿的青山,进山也找不到几根值钱大树。改革开放、土地承包,虽给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大干快上”和集中的修房建屋,致使农村过度采伐林木,过度开垦荒地,使森林生态资源遭到破坏。

    “只要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朴素道理,与“绿水青山就是多山银山”的科学哲理一致,不能仅靠索取资源求发展,而要谋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保持人和自然和谐。企业运营经验丰富的刘汉蓁认为,为母亲尽孝心也要有事做,守住家乡净土就是端了一只“金饭碗”,他坚信家乡连绵的青山一定会通过科学经营变成一座座取之不尽的“金山”。

    正巧,乡里有个集体林场经营不善,难以为继,正待出售。刘汉蓁闻讯找到林场所有权单位,依法依规地办理了购卖手续。置办林场之初,家人和朋友大多反对,好友劝他林业产业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回报少,不要冒这个险。他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古语自有道理,山林经济是绿色的、是环保的、是循环的、是再生的,只要按照现代林业产业建设要求,尊重绿色经济发展规律,山林中的一草一木、一种动物都可成就一大产业,林业经济不会没回报,这条路走通了,山里的乡亲就有“靠山吃山”的希望了。

    为了找到林场经营的发展路子,刘汉蓁晚上绞尽脑汁想出路,白天放开双腿跑门路。他借助省市林科院、湖北民大园林学院的专家成果,先后尝试了山林抚育、立体栽植、林下种养,并带领建设者到周边先进林场参观学习,经过集思广益、反复论证,确定了“林场管理、共同运作、靠山吃山、做大绿色产业”的发展路子。2010年主导成立沙溪乡鼎鑫林业专业合作社,2012年创立以培植野生老鹰茶树为主的沙溪花嵌老鹰茶专业合作社。农户即社员,社员即股东的办社模式得到周边农户响应,他们在林场垦荒建造经济林,在林下种植名贵药材,养殖特色野生动物,仅一个老鹰茶产品,就以特殊的降压降脂保健功能打进了北京、上海和欧美市场。

    林场多管齐下的林特经营之路,激活了林场周边的务林农户,使他们依托林场经营有了稳定的收入。昔日林场的“荒山”“穷山”变成了今天的“绿山”“金山”,专业合作社被评为湖北省级示范社。
 
     关停矿产,走进深山盘活山林拯救留守人群添活力

    勤恳,朴实,随和,没架子……乡亲们眼中的刘汉蓁性格坚毅,如大山一般沉稳,他心中的爱亦如阳光一般温暖。

    外表平和的刘汉蓁,内心坚毅执着,认准了的事情,迎难而上,从不屈服。在他眼里,仅老家沙溪22个村263个村民小组的9000多户农民中,每年外出打工的农民就有1.4万人,占劳动力总数72%。全乡低保五保数量1558户2651人。全乡还有6个重点贫困村,16个一般贫困村,贫困人口3689户10600人,政府对外公布的综合贫困发生率30.6%。

    最初3年多的林场经营,刘汉蓁深入接触到了农村的困难现状,绝大多数家族都有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空巢老人,在他所见的视野里,乡亲中年事已高依然要在庄稼田里忙忙碌碌,枯坐电视面前渴盼子女回家看看的殷殷目光,还有看顾孙辈起居学业却力不从心的无助叹息。曾经的乡村变的“衰老”了,曾经的乡愁变得没有“生机”了。

    自2010年起,城镇化和城市化推进速度加快,加剧了乡村的衰败程度,面对空心化的乡村,目前还看不到国家和政府把发展重心向农村转移的迹象。假如有一天,城市无法容纳如此大规模的流动人口,而他们在乡村又可能没有房子或土地,缺乏收入来源,会怎么样?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居安思危。

    有胸怀、有远见、有抱负的企业家刘汉蓁认为,恢复乡村活力,不可能靠几个美丽的口号包装,必须在实力型企业的带动下发展有未来的生态经济产业,才能把在外下苦力的农民接回来,安心山林,建设家乡。刘汉蓁卖掉黄石市的3个采矿点和1个煤矿,关停路桥建设公司,用充足的经费和精力,带领林场建设骨干走出山林,复制林场建设模式,在塘坊村利用村边浅山和坡岗撂荒土地综合建设以林业花卉苗木为主打的生态产业村,以此盘活山林,拯救留守人群。

    理想是闪电,行动是紧随其后的隆隆雷声;理想是号角,先行者始终保持攻坚克难的强大信心和战斗力。2013年,刘汉蓁带领创业团队率先到南坪乡塘坊村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依法流转1500多亩山林和荒地,按照林业规划部门制定的生态园建设方案,精心打造精品特色苗木基地、汶川李子基地、优质猕猴桃、葡萄基地、野生杜鹃观赏基地,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花海、李园、枫林、湿地景观,吸引来了一批接一批的城市游客进村赏花、品果、享美食。他和村支书吴晖、文化能人周发彩等,动员引导村民统一改建房屋、开办特色各异的农家乐饭馆、扩建采摘式果菜园,把塘坊村打造成了一个鲜花盛开、四季有果的人间仙境,户均年收入五六万元,成为远近知名的民宿旅游基地。

    林业产业牵引塘坊村强势发展,使刘汉蓁和他的创业团队坚定了自己的创业理想,找到了不断前行的方向。通过几年的跟踪和筛选,在四川省林科院和湖北民族大学的专家支持下,创立湖北旭舟林农科技公司,集中精力发展山桐子产业,并将其作为一生的事业追求,让山桐子植根武陵山区,植根中西部山区,圆山区乡亲们一个脱贫致富的绿色梦想。

    中篇 找准路子 山桐子产业让武陵山区连片荒山变金山

    山路弯弯。深秋时节,经过一路颠簸,我们一行抵达利川市沙溪乡大坪村。

    不远处的山坡上,旭舟林农董事长刘汉蓁正忙着查看合作社新栽的山桐子树。放眼望去,一山山、一树树挂满了红彤彤的山桐子果。

    “现在正是山桐子树秋季栽植的季节。”刘汉蓁告诉我们,“沙溪乡自然条件相对好一些,全乡近70%为山林,耕地大多为坡岗地,眼前的这片地是一个500多亩的山桐子示范园。我们的目标是用3年时间在恩施州建设年产10万吨山桐子油加工厂及20万亩山桐子木本油料种植基地,创建一个真正的树上绿色油海,帮助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把旭舟林农建成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

    武陵山区的山地多为溶岩地层,水土保持差,土地非常贫瘠。旭舟林农领航人认为,恶劣的自然条件让利川和恩施当地人认识到,广种薄收的农业发展方式必须改变。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必须走以林业为主导的农林产业化路子。近4年来,旭舟林农坚持“民生、生态、扶贫、致富”的经营理念和产业发展思路,以山桐子主导产业建设为核心,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以园区基地建设为依托,发展壮大现代农林产业,以创新农林生产经营机制为重点,联合山区自然村组发展新型经营主体。
 
    对接国家政策,做中国木油产业振兴的擎旗手

    产业争在朝夕,落实难在方寸。论证产业可以百家争鸣,落实推进必须一个基调。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进山桐子产业,就要把建设和发展抓在手上,一步一步往前推,一层一层往下落,以平和心态、良好状态和冲锋姿态,多谋落实之策,多干落实之事,多求落实之效。

    旭舟林农在湖北民院、四川省林科院、华中农业大学技术支撑下建设的山桐子产业,是国家重点支持和帮扶的木本油料支柱型产业。早在2004年,国家科技部便将山桐子列为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在陕西、重庆的石漠化地试验引种获得成功。2014年国家林业局下发《山桐子原料林可持续培育指南》,同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意见,明确提出山桐子产业。

    山桐子属大风子科山桐子属,这种落叶乔木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强等,可耐-14℃低温和40℃高温,适宜土壤pH为6.5—7.5,主要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的四川、湖南、湖北、浙江、福建、江西、广东、贵州等地,具有易栽种、产量高、含油高、油品好、材质好、易推广,不争地、保水土等多重优点。

    适应性强,易栽种。山桐子耐低温高温,耐旱耐瘠薄,海拔300~2400米的大部分山地均可生长,适合山区大面积造林;产量高,盛果期长。三年挂果,五年丰产,10年后进入盛果期,每株浆果产量20~30公斤,管理好的单株产量可达50公斤以上。人工栽培的盛果期,每亩可产浆果1000~2000公斤,其它木本油料植物难以企及。病虫害少、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生长寿命长,产果时间长达百年,是真正的铁杆庄稼;含油高,油品好。果实和种子均可榨油,含油量22%~26%,鲜果出油15%~23%,干果出油率26%~47%,有“树上油库”和“中国橄榄油”美誉。山桐子油富含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其总含量高达82%,亚油酸含量高达66%,明显高于芝麻油、花生油中亚油酸含量;材质好,观赏价值高,而且产投比高,易推广。种植一亩山桐子5年内大约需要投资1300元。3年挂果,可谓一次投资终生受益,长辈投资子孙受益;不占用熟地,水土保持能力强。。

    国家的需要就是企业的方向,农民的需要就是企业的作为。2013年,刘汉蓁和创业团队深入到川陕渝的山桐子产业科研、种植公司和农户考察调研,对接国家政策,成立湖北旭舟林农科技有限公司精深发展,做中国木油料产业振兴的擎旗手,力争在维护国家食用油安全,促进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提高山区土地利用率和林地生产力,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旅游等方面先试先行,有所作为。
 
    担当社会责任,做山区农民精准扶贫的实干家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刘汉蓁董事长认为,一艘没有方向的船,不管什么风都是逆风。旭舟林农所从事的山桐子产业,只有服务贫困山区,发挥产业龙头带动作用,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对贫困人群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才是企业不跑偏的正确方向,全面激发当地农民跟着企业走的积极性。

    旭舟林农一创立,刘汉蓁就指导公司设置了扶贫办公室,担负基层合作社对贫困户的帮助与接纳,培训基层合作社干部骨干开展扶贫帮困的方法要领。沙溪乡大坪村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基础条件落后,村民饮水困难,地质灾害频繁,农业抗灾能力不足,一直都是州市乡的贫困村。旭舟林农从大坪村入手创建第一个山桐子产业种植基地,现已成为最具规模和规范的示范专业合作社。
选得准,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是公司帮扶贫困村发展山桐子产业的基本要求。2013年公司组建后,将大坪村列入首个建设项目,董事长刘汉蓁和经理袁兵武深入到大坪村,征求听取村党支部书记安长明、副书记李碧英和村民的发展意见,挨家挨户体察贫困,向留守人群宣传产业意愿,精准了解村中可以干事谋事、品行端正的能人。

    紧贴农村需求选人,紧贴产业发展用将。通过村民推荐、村委认同、本人愿意、公司考核的方式,村民吴胜友成为公司直属的大坪村山桐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安长明、吴可兵、安显学、李碧英、邱正新当选副理事长,龙德辉当选监事长。他们带头拿出自家地种了5~21亩不等的山桐子,并且帮带入股贫困户并立下军令状,通过五到八年努力帮助所带村户脱贫。他们是村中的乡贤,群众基础好,有一定的文化和财力,主动发展产业,解决现实问题的视野更宽、办法更多。通过公司领导的驻村帮扶和他们的自身努力,4年栽种5000多亩。全村245家农户中有216户参与种植山桐子,其中贫困户有87户,公司和合作社为这87家贫困户建档立卡,签定协议,确保依托山桐子产业脱贫致富,既为贫困村脱贫致富注入了山桐子产业的生机活力和动力,也展示了公司和合作社领导的价值和境界,释放了激情和正能量。

    产业发展有思路、普及推广有目标、脱贫帮扶有指望。旭舟林农公司领导带着任务、责任和重托,认真履职尽责,主动与村“两委”和合作社协调配合,既主动担当,又不包办代替,尊重、发挥村、社干部特别是入股村民的积极性,努力把基地做大做精,把产业做强做好。公司采取长短结合,立体种植的方式,除引导入股农户种植油用牡丹的基础上,允许农户前两三年自行利用行间、株间空隙土地,间作低杆农作物、药材、蔬菜等,以短养长,有效解决了山桐子周期长,短期无收益的问题。

    随着大坪村山桐子的大面积栽植,形成了漫山遍野油牡丹和格桑花交替开放的美景,过去的撂荒地免费都无人耕种,现在拿着现金包却无地可供,村民们不仅有了致富的希望,还因为山桐子特色和争奇斗艳的花卉园迎来了一拨拨城里客。旭舟林农科技公司和大坪村山桐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创新作为,使湖北民族学院和华中农业大学主动投放科研课题,在此设立教学实践基地,实习学生常年不断。
 
    精心建设园区,做产业科研创新示范的先行者

    激情是奋斗的助燃剂、创新的加速器。刘汉蓁带领公司员工在如火的激情中,发扬蓬勃向上的朝气、攻坚克难的勇气、昂扬奋进的锐气,生发出振兴山桐子产业敢于争先的拼劲、敢于探索的闯劲、敢于坚守的韧劲。位于沙溪乡齐跃坪村的500亩科技示范园,是公司自力更生建成的目前全国最大、质量最好的山桐子木本油料种植科研基地,从品种优选引种,到基地道路水利设施,足以证明他们的精心与前端,堪为山桐子产业科研创新示范的先行者。

    走进大坪村环朝的山桐子科技示范园,我们不由得发出感叹:这个山旮旯里的园区真精致!整个园区外围顶部被青山包围,形似一口“大锅”,过去种粮不得粮,种菜不收菜,是撂荒多年的荒地,村中人大多搬迁,是一个实足的空心村。旭舟林农科技公司在沙溪乡政府和利川市林业局的帮助下,采用退耕还林的办法,从原农户手中流转荒芜坡地和乱石岗地500多亩,按照规划投入近千万元,运用大型机械,修通进村入园道路,将环朝的坡地整理成规则不等的梯田,修建自然蓄水池,测土配方改良土壤,建成了200亩丰产园、100亩采穗圃、100亩实验园、100亩种源圃,从四川、重庆、陕西和湖北本地引进10多种优质品种栽种对比试验,树下套种油用牡丹和特种药材,基本形成了林下种植、林上养蜂的立体产业模式。牡丹花开游人至,桐子花开蜂自来,曾经的蛮荒之地环朝,是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如今却因为建设一个标致的山桐子示范园而成为风景地,一些村民重新返回有路有业的老家参与建设管理。

    校企合作是公司发展的基石。公司与湖北民院、四川林科院、华农合作深度研发,率先与湖北民院联合组建了恩施州木本油料研究中心,通过开展优树子代和无性系测定工作,掌握了山桐子树的种植育苗技术,经优树的扦插育苗技术研究实验,并在利川市营造出了10多个育苗基地。公司联手科研单位,对每株优树果实产量,果实含油量,不同榨油方法的出油量,不同储藏时间的山桐子油进行典值、氧化值、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等指标检测分析,为山桐子木本食用油的全面普及推广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历经4年的科研管理,旭舟林农基本探索出了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实施“统一种苗、统一栽植、统一灌溉、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收获”六统一产业作业。依托科技进步,以特色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主要抓手,实现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的产业生发展全过程。

    下篇 用好法子 “六一三模式”让金山银山长久惠民

    “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刘汉蓁董事长带领旭舟林农人以饱满的激情全力以赴地持久发展山桐子产业,他们不以一己一企的名利为驱使,而是心想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石稳固,心牵山区农民的生存发展,在自我探索的种植、合作、分配、增收、管理、推广、创优等一系列模式中,突出先进的“613”模式,让参与农民得六成收入大头,让参建的村集体有一成收益,而拼力出资的企业自身只得三成未来收益。这种奉献式的先进模式源自一个共产党员企业家对山桐子事业的执著、对精准扶贫责任的担当、对山区穷苦农民的热爱。

    刘汉蓁董事长坦言,“613”分配模式是先导,即便是在山桐子产业的推进中遇到事业的“拦路虎”、碰到发展的“天花板”,我和旭舟林农也不会为利益所困,为得失计较,为私利蒙蔽。“613”分配模式这个好法子是产业发展的制度设计,4年的产业运作,利川市的村村寨寨主动加盟要求发展,公司也成功地从利川走向外市县发展,证明了这个模式的先进性。山桐子产业发展需要久久为功,需要山区村组集体和农民广泛参与,需要一任接着一任干,追求长久事业的旭舟林农,铁心用“613模式”让荒山穷山披绿,让金山银山长久惠民。
 
    践行诺言,引领山区贫困人群依托山水资源脱贫致富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山桐子的发现,是我国木本油料历史上一次革命性的创举,将改变我国95%以上的高档木本油料靠进口的状况,甚至有可能超过油菜,成为中国第一大油料作物。刘汉蓁放弃挣快钱、大钱的矿业和路桥产业,创建旭舟林农专门发展山桐子产业,希望尽一己之力维护国家食用油安全、促进贫困山区群众精准脱贫、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他承诺,不让参与产业建设的农户、农民吃亏。

    从大别山农村走进省委组织部的领导干部黄波,现任省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投入全部情感和力量对刘汉蓁引领山桐子产业进行深入跟踪研究,认定山桐子规模化种植是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精准脱贫的好产业,递增效益明显,不仅可在全省山区推广,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解决当地农民就业问题,使项目区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得到转移。山桐子产业现已成为协会未来的帮扶方向。

    刘汉蓁和旭舟林农科技把企业与参与农民视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公司和农民的共同胜利,是产业强壮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旭舟林对于参与种植山桐子的困难农户,先期4年每亩基地从栽种到正常收益的全部种苗、人工、肥料费用700元和600元管护费都由公司全部承担,不让农民担风险。在沙溪乡,仅一个大坪村就有210家农户参与种植,户均10亩。天望坡村有一片近200亩的河滩地,公司在此建设了一个良种苗圃,交给退休的老乡长阳代茂管理。他给公司承租3亩地,加上每月1800元的管护费,年收3万多元。老乡长有很强的责任心,结合苗木看管深入研究产业,认为这是一个有前途的好项目,他说他做农村工作几十年没有给乡亲们找到一条好门路,这一次不能再错失机会,打算来年自己包地种10亩,动员他的儿子阳军担任理事长,组织带领全村组的父老乡亲把山桐子产业搞起来。

    送种苗、送肥料、送技术、送信息、送经费。近4年来,旭舟林农公司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直接给参与种植山桐子的困难农户,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建设了美丽乡村,沙溪乡书记刘玲芳说,山桐子种植初见成效,让农民富起来、乡村美起来的愿景正逐步实现。
 
    信守承诺,夯实产业经济基础推动农村基层组织稳固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赶超是实践的起点,山区农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只有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才能一步步向前迈进。多年的农村生活和返回家乡办林场的现实,刘汉蓁很清楚农村的现状,农民个人收入低,村集体经济更是一片空白,只能依靠地方财政补贴,集体经济日益薄弱。一些村基层组织不仅很难为民谋利,还可能伸手向农民集资,损害农民利益,影响干群关系。

    刘汉蓁清楚,农林现代化和农林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村组作用不可或缺,力量不可削弱,村集体经济“断腰”,势必影响所在地的农业合作经济体和农民的收入稳定,只有激活村集体资产,处理好村民、村集体及农民合作组织的利益,才可能最大限度挖掘农村内部潜力,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实现三方共赢。

    旭舟林农在大坪村的试验探索中,紧紧依靠村党支部组建专业合作社,但不让书记和村干部兼任理事长,而是选用村民公认的能人正人,既不影响维系村里稳定的领导力量,又使理事长有足够的精力按照公司的方略统一抓好合作社的生产和管理。旭舟林农采用“村社(合作社)合一,相应独立;企业带社、社管村民;目标一致,齐心发力”的管理模式,突出村“两委”的领导核心地位,提升服务参建农民和合作社的能力水平,有效推动了产业在本村的健康发展。

    大坪村支书安长明说,过去村里搞烟产业、茶产业,合作经济体也不少,但没有村集体的加入,哪一样都没有搞长久。现在好了,旭舟林农给我们实打实的产业帮扶经费,帮助支部出点子发挥龙头作用,我们在退耕还林、土地治理、村路建设、水利设施等方面积极作为,不落人后,争取到了一大批看得见、有效益的经济项目和民生项目,既提升了新农村建设水平,也帮助合作社加快了产业进程。2016年,村里依托山桐子采收果实已经有了一些收入,村集体告别了“空壳”,往后的收入来源更稳定、更厚实,完全可以统领村内搞好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民生服务,产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坪村的变化有目共睹,各乡镇村屯的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主动找到公司,要求整村加入山桐子产业建设队伍,仅利川一市,近几年在南坪、毛坝、元堡、谋道、忠路、凉雾、汪营等乡镇成立了群英小咸山、高源寨子、金隆等25 个山桐子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已成功种植5万多亩。
 
    保持定力,坚持科技创新道路保障企业跑得又快又远

    企业参与木本油料振兴的机遇千载难逢,龙头带动山桐子产业壮大的重任前所未有,前进的每一步都是“激情与痛苦创造的”。惟其艰难,更显勇毅,更需定力。没有激情,怎能有设计和塑造山桐子产业未来的远见,没有定力,哪有建设业界一流木油企业的雄心?历史选择了旭舟林农,旭舟林农必须创造历史。

    优质创新载体搭建平台,高端科技云集带动发展。旭舟林农董事会谋定的研发、种植中、长远规划,项目计划投资22248万元,在恩施州内成立280个专业种植合作社,建设基地20万亩。公司把农业当工业做,当科技做,他们集聚工业和科技要素,吸收国内产业的科技成果,集中力量、资金建设示范园区、示范苗圃、示范合作社,以创新实现动力转换,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快速度扩张。280个专业合作社的全面布局现已展开,正在一步步向宣恩、建始、恩施等市县挺进。

    高端引领,创新驱动。历经4年的建设,利川本地的山桐子开始进入采收期,公司率先在沙溪乡大坪村创建了一个示范性的基地一线粗加工厂,并投资6000千万元,在利川市内精建年产山桐子植物油10万吨的生态植物油加工厂也已启动。以自主创新为驱动力,以优质科研、高校、人才资源为后盾,旭舟林农已经形成以企业自身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靠创新和转型升级让未来跑得更快、更远。

    4年来,公司坚持把产业发展的根深深扎进山区农民的土壤中,想方设法在留守人群中普及山桐子种植管理技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自我建设山桐子产业的主导力量。公司抽调骨干力量,配合外聘科技人员,对各专业合作社的管理人员、专业大户、入股农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人分类培训,遴选人才,建立个人档案,形成了一支创业能力强、技能水平高、带动作用大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公司在积极走出利川发展更多合作社的同时,着眼新型职业农民提出的需求,瞄准山桐子产业的技术指导和市场服务,加快构建支持帮扶体系。

    既做到短平快,又扎实谋长远。旭舟林农坚守初心,尊重市场规律,尊重自然规律,在穷乡僻壤绽绿生金,在荒山荒地植树兴业,助力鄂西政府和林农建设山桐子富民产业,搭建共赢产业链,画好山区扶贫同心圆,赢得湖北省扶贫开发协会的全力支持。协会组织领导力量帮助总结经验、模式,跟踪企业发展步履,整合全省扶贫企业和资金力量,抓住时机向大别山、秦巴山、幕阜山推广,用这一先进的产业经济向贫困宣战。
 
    武陵山中巧布局,旭日乘舟启新航。湖北利川旭舟林农科技公司围绕发展前途强势的山桐子产业,集中投入建设高标准种植基地,咬定“特色”调结构,荒山坡地生真金;盘活集体资源,农民当股东,股权化把农户黏在产业链上,带动农民兴产业;公司从种植、加工到销售,打造山桐子全产业链,让山里的产品变商品。从旭舟林农的实践看振兴,我们看到了绿色经济和生态产业的信心和希望。利川在恩施州和湖北山区的实力不是最强的,他们能做到的其他山区市县都不难做到。我们期待成长于利川的旭舟林农成为一只欢快的木油振兴“报春鸟”,唤来全国贫困山区姹紫嫣红的“春满园”! (原载《中国林业》杂志2017年第一期)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