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传播土家族文化
传承土家族文明
传递土家族信息

正确看待和传承土家族传统文化

时间:2020-03-20 15:28:59来源:土家族文化网作者:

                                                 信息来源:恩施论坛


     红庙的巴蔓子酒店,是听朋友说起才知道的。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地道的土家风味,而且还可以一边品味美味佳肴一边欣赏土家民族歌舞,让人产生一种难以言表的美妙享受。据说还可以喝摔碗酒。

    于是可以说是慕名而去,邀约家人和几位至交,于星期天到巴蔓子一识庐山真面目。到得巴蔓子,扑面而来是土家姑娘“来客哒——,上热茶——”,"哦——”,甜美的声音中透着十分热情。清一色着土家服饰的土家姑娘会为你提供热情的服务。

    落座不久,很快就会为你呈上土家常见的“泡汤”、“炖腊蹄子”等菜肴,自然散发的是一种质朴的土家风味。当盅满觥溢,举著待饮之时,音乐之声响起,土家歌舞便开场上演了,食客们便可饮食观舞,真有一种歌舞升平,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
酒至半酣,乒乒乓乓的摔碗声从周边的餐桌上响起。这些摔碗的饮者,大多是外来人,其中也有少许恩施本土人,于是让我产生了一些想法。

    饮酒砸碗,起源是什么?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土家人是否每饮必摔?

    实际上,摔碗酒的真正起源是古代将士抗敌出征喝壮行酒之时才摔碗,表现出征将士不获全胜誓不归的英雄气概。我们从其摔碗这种表现就可以看出,这是一种豪壮的行为。

    同时还有一说,摔碗酒起源于周朝,与土家族的英雄先人巴蔓子有关。当年巴蔓子将军因国内有难,去楚国搬取救兵,楚国出兵的条件就是要求八国给城三座。楚国解救巴国后,楚使请巴国割让城池,巴蔓子不忍割让城池,遂割头以换。巴蔓子的这种壮举,既重了信誉,又保了国家。“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巴蔓子在自刎之前,饮酒摔碗,而后从容拔剑自刎。这种大义之人,天下少有。

    然而,现今的人们却曲解了"摔碗“的本意,以为这是土家族的饮酒风俗。在像巴蔓子这种酒店,大凡到此的食客们除不会饮酒者外,都会大摔而特摔,遍地是摔乱的碗片,有时溅起的碗片还会伤及无辜。

    作为恩施本土人,余认为是对本族民风不了解,这是民族文化的缺失。外地人是模仿而为,实际上是受恩施本地人的误导。

    土家族人又重大事情如聚会、祭祀、喜庆或是招待重要客人,以芦管为具,置酒瓮之中,众人吸而饮之,称之为”咂酒“。明朝著名文学家杨慎在解释杜诗时说:“以芦为管,吸而饮之,一名钩藤酒,即今之咂酒”。白居易贬为忠州刺史时,常饮巴人酒,他作《郡中春宴中因赠宾客》诗:“薰草席铺座,藤枝注酒樽,……蛮鼓声坎坎,巴女舞蹲蹲”。他还有诗句“闲拈蕉叶题诗咏,闷取藤枝引酒尝”,宋朝祝穆《方舆胜览》注释说:“蜀地多山,多种黍为酒。民家亦饮粟酒。地产藤枝,长十余丈,其大如指,中空可吸,谓之引藤。屈其端置醅中,注之如晷漏,本夷俗所尚,土人效之耳”。用中空藤枝吸酒,相当于今日土家族“咂酒”。《方舆胜览》又载:“引藤山,在龙渠县东十五里,山上出引藤,俗用以取酒”。故咂酒亦叫钩藤酒、藤枝酒。可见咂酒的历史不是明朝时才开始的,据考证,咂酒在秦汉前的古都车骑城(今四川省渠县土溪城坝村)就已经出现,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是土家族人民日常生活中须臾不离的饮食。

    因此,招待客人或是重要聚会,喝酒应该是喝”咂酒“,不是摔碗酒。当然,作为恩施土家族人,在酒店喝摔碗酒,别人不知道你是在壮行还是在誓师。但如果招待外来客人,喝摔碗酒恐怕就有点说不过去了罢。

责任编辑
标签土家各地    
0
民族新闻

正确看待和传承土家族传统文化

时间:2020-03-20 15:28:59

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作者:

                                                 信息来源:恩施论坛


     红庙的巴蔓子酒店,是听朋友说起才知道的。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地道的土家风味,而且还可以一边品味美味佳肴一边欣赏土家民族歌舞,让人产生一种难以言表的美妙享受。据说还可以喝摔碗酒。

    于是可以说是慕名而去,邀约家人和几位至交,于星期天到巴蔓子一识庐山真面目。到得巴蔓子,扑面而来是土家姑娘“来客哒——,上热茶——”,"哦——”,甜美的声音中透着十分热情。清一色着土家服饰的土家姑娘会为你提供热情的服务。

    落座不久,很快就会为你呈上土家常见的“泡汤”、“炖腊蹄子”等菜肴,自然散发的是一种质朴的土家风味。当盅满觥溢,举著待饮之时,音乐之声响起,土家歌舞便开场上演了,食客们便可饮食观舞,真有一种歌舞升平,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
酒至半酣,乒乒乓乓的摔碗声从周边的餐桌上响起。这些摔碗的饮者,大多是外来人,其中也有少许恩施本土人,于是让我产生了一些想法。

    饮酒砸碗,起源是什么?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土家人是否每饮必摔?

    实际上,摔碗酒的真正起源是古代将士抗敌出征喝壮行酒之时才摔碗,表现出征将士不获全胜誓不归的英雄气概。我们从其摔碗这种表现就可以看出,这是一种豪壮的行为。

    同时还有一说,摔碗酒起源于周朝,与土家族的英雄先人巴蔓子有关。当年巴蔓子将军因国内有难,去楚国搬取救兵,楚国出兵的条件就是要求八国给城三座。楚国解救巴国后,楚使请巴国割让城池,巴蔓子不忍割让城池,遂割头以换。巴蔓子的这种壮举,既重了信誉,又保了国家。“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巴蔓子在自刎之前,饮酒摔碗,而后从容拔剑自刎。这种大义之人,天下少有。

    然而,现今的人们却曲解了"摔碗“的本意,以为这是土家族的饮酒风俗。在像巴蔓子这种酒店,大凡到此的食客们除不会饮酒者外,都会大摔而特摔,遍地是摔乱的碗片,有时溅起的碗片还会伤及无辜。

    作为恩施本土人,余认为是对本族民风不了解,这是民族文化的缺失。外地人是模仿而为,实际上是受恩施本地人的误导。

    土家族人又重大事情如聚会、祭祀、喜庆或是招待重要客人,以芦管为具,置酒瓮之中,众人吸而饮之,称之为”咂酒“。明朝著名文学家杨慎在解释杜诗时说:“以芦为管,吸而饮之,一名钩藤酒,即今之咂酒”。白居易贬为忠州刺史时,常饮巴人酒,他作《郡中春宴中因赠宾客》诗:“薰草席铺座,藤枝注酒樽,……蛮鼓声坎坎,巴女舞蹲蹲”。他还有诗句“闲拈蕉叶题诗咏,闷取藤枝引酒尝”,宋朝祝穆《方舆胜览》注释说:“蜀地多山,多种黍为酒。民家亦饮粟酒。地产藤枝,长十余丈,其大如指,中空可吸,谓之引藤。屈其端置醅中,注之如晷漏,本夷俗所尚,土人效之耳”。用中空藤枝吸酒,相当于今日土家族“咂酒”。《方舆胜览》又载:“引藤山,在龙渠县东十五里,山上出引藤,俗用以取酒”。故咂酒亦叫钩藤酒、藤枝酒。可见咂酒的历史不是明朝时才开始的,据考证,咂酒在秦汉前的古都车骑城(今四川省渠县土溪城坝村)就已经出现,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是土家族人民日常生活中须臾不离的饮食。

    因此,招待客人或是重要聚会,喝酒应该是喝”咂酒“,不是摔碗酒。当然,作为恩施土家族人,在酒店喝摔碗酒,别人不知道你是在壮行还是在誓师。但如果招待外来客人,喝摔碗酒恐怕就有点说不过去了罢。

责任编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专题专栏
关于我们|网站介绍|管理团队|欢迎投稿|网站声明|联系我们|会员登录|
版权所有: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如意里3号楼1单元151室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邮箱:649158369@qq.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京ICP备13015328号-2 鄂ICP备08100481号-2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北京瑞武陵峰文化发展中心